中外法制网讯 (宋来春) 办案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法律工作者王继龙如是说。
法律工作者十年磨一剑,靠的就是顽强的职业道德和军人雷历风行的工作作风。9年多来,他义务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上百次,每年调解各种民事纠纷60余起,化解矛盾无数,有效的遏制了各种不稳定事态的发展,为辖区营造出一片和谐的蓝天。
做为一名地方基层法律工作者,他把对司法工作的无限忠诚和勇于奉献,把对人们之间的矛盾以春风化雨般融进“人民司法为人民”的血液里。王继龙于1984年11月应征入伍,服役在武警河北总队张家口支队尚义中队,就是这个部队警营磨练了其坚强的毅力,为他今后的人生夯实了坚实基础。
退役后,他放弃了“国企”“铁饭碗”毅然回到老家山东省阳谷县郭屯镇王顶村,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去拼搏,去实现自身价值,凭借军人吃苦耐劳的一股拼劲,再加上深厚的文学功底,他自学通过了聊城市司法考核,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一名基层司法工作者。
基层法律工作者,既是调解员,也是解说员,他要把农民的法律需求解决在家门口。
普法宣传到一线百姓家中问需求
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百姓的法律意识依然比较淡薄,为了消除基层隐患,他主动去农村蹲点,在5个村庄担任法律顾问。服务期间,他不等不靠,主动上前,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冰霜地冰,只要有需要,他便第一时准时赶到群众家中。
今年6月,正是三伏天,他刚拔完牙,疼痛难忍时,辖区的李某夫妇因发生口角要离婚,他二话不说,直接去了他们家中,以拉家常般的口吻向他们解释婚姻法律,以案释法,最终小两口冰释前嫌重归于好。事后,小两口非常感激,一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打电话要“法律帮忙”。
法律服务到家门,公平正义解民忧
去年12月,蹲点村发生一件民事纠纷,如果不去解决很可能会导致“民转刑”,事情紧急,接到电话,他主动靠上去了解情况,说实话,这个案子非常棘手,当事人段某夫妇都年逾七旬,况且老伴又常年卧病在床,辛苦一辈子攒下的2万元以高息存入一家养殖合作社,后合作社破产倒闭,再无偿还能力,而段某是通过别人之手将钱存入这家合作社,段某将合作社和第三人告上了法庭,经法庭调查,就是判决也不会达到段某目的。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三天的努力,他竟成功制止了段某的过激行为,同时段某也得到了相应经济补偿结果,双方对他的调解均没有异议。段某要送锦旗,而法律顾问王继龙却说:“我要的不是表面文章,只要你们满意,这才是我的追求”。
田间地头调纠纷,定纷止争促和谐
“老李,上次给你们两家调解的遮荫纠纷,现在没有矛盾了吧”,“没了”谢谢“王律师”啦。他再次来到蹲点村,这次解决的是一个地边争议,以前分地没那么精准,经过航拍图,同样的人口地却相差2分地,他说他抢占他的地,他说地是村里分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纷争不止,就是这样一个鸡毛蒜皮案子弄的不可改变,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农村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法律顾问王继龙遵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对他们俩家,以《土地法》和《合同法》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明确主体责任,再以案释法,最终两家合好如初。
……
宣传法律知识,化解社会矛盾,把宣传法制理念送到千家万户,这是一个基层法律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但法律顾问王继龙也清楚看到,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形态和经济行为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入多类型的法律关系,成为一方当事人,同时农民法律意识,维权诉求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基层法律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需求,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