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上,老师会问:“同学们,你们长大以后想要做什么?”
大部分人都会说,科学家,医生,警察,律师。
那,我们是真的想要成为科学家,医生,警察,律师。还是因为这些职业在我们的眼中,高大且自带光辉?
回答问题之前,请你仔细再想想,你是真的发自内心,还是从众心理在作怪?
我们想成为一名医生或律师,是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喜欢这份事业,还是因为这份职业受人尊敬且收入丰厚?我们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独立,还是希望用孩子的成绩在朋友面前争足面子?我们是真的喜欢一个人,还是只因为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
在《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里,作者开篇就发出这样让人深思的问题。
01
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跃迁,已经极大的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足,精神世界爆炸满足。
但是在这样的繁荣下面,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却被压制,以前追求的诗和远方,早已被手机里的各种短视频,游戏冲击的支离破碎。
这是个大数据、算法为王的时代。
每天早上通勤,地铁里大家都拿着手机刷短视频,我听着音乐,想不通他们为什么会如此沉迷。我在深夜惊醒,突然想起,他们的手机里都有一个“算法”。
我也沉迷过刷短视频,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内心是很焦虑的,眼睛看着,心里痛恨自己浪费时间。
我的内心想要去读书学习,但是现实中,我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也没有方法摆脱因为“一事无成”产生的焦虑情绪。
这就是我内心的冲突。
02
后来我开始付费学习,认识了很多牛人,在他们身上学会了不少的方法。例如:寻找外界监督。
我的自制力很薄弱,只是自己闷头学习,没两天就坚持不下去了。老师教我找一些外界监督。例如,想要读书,那就在朋友圈公开立flag,告诉朋友们我一年要读多少本书,然后定期发读书感悟。
这个方法我已经用了将近两个月,成果是读了8本书。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很多次想要放弃,脑子里经常飘过,要不就算了吧,放弃吧这样的念头。可是一想到被打脸的羞耻,尴尬,我只能坚持。
现在的社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信息爆炸,5G网络开始普及,可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每个人都活成了一座孤岛。时间长了,就会生病。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内心冲突,需得记住,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心理医生”,无论是谁,都可以通过丰富的生活经历来完善自己的人格。
03
子曰: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这句话其实是说要多跟仁人呆在一起,这样就能学到好的品德,最终也有希望变成一个有仁心的人。
所以,当我们内心的冲突大到没办法自我消化,不妨走出去,多接触优秀的人,或是以某位伟人做榜样,你一定会有所得。
写在最后
在《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里给了一个彻底解决我们内心的冲突的办法,那就是:改变我们人格当中产生冲突的那些条件——这是一条最根本的途径,但也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途径!
这个方法很难做到,因为改习惯可能是天底下最难的事了。比如曾国藩,抽了很多年烟,他以为把烟戒掉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但戒了烟后,才发现,改习惯比戒烟要难十倍,百倍。
但这也是唯一的最好的方法。回顾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发现立志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他最终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真心真意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变成超人。
勿忘勿助,看平地长的万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