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晴
在《幸福父母》老师跟我们讲到了家庭教养中“祖传秘方”。
儿子这次学习回来,分享他看到的我们家族传承的“秘方”。
今天去见了一位朋友,他的孩子参加过《孩子,我爱你》,所以颇有一些了解。在他身上,我也看到了命运的传承——
一见面,他就很开放地跟我分享他自己的经历,以及过去职场20年的经历。因为年龄相仿,都是农村长大的,很容易聊起来。
他目前事业上面临困局,四十有三,到底是转行还是自起炉灶运营一新品牌?答案早已在他心中,就是不敢决定,我能体会到他深深的恐惧。我问他,那么你过去那么多次选择(用他的话说最初十年是被迫的选择),然后又被迫出来,这样的反反复复你看到自己的是什么?
从工作聊到家庭教育,他看到自己对权威的恐惧,内心又自卑,一直想得到父亲的肯定。当得不到的时候,陷入自我否定。
家庭里父亲代表着权威,和父亲的链接影响着他和上司领导权威的关系。
而如今,他也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爸爸,他发现孩子不跟他亲近。接孩子放学,他很想听孩子聊聊,可孩子不爱搭理。聊着聊着他看见自己在复制父亲的模式,很难亲近孩子,不会跟孩子表达自己感受。总觉得这跟孩子讲又有啥用,孩子又不懂。可是你不会表达你的情绪感受,你的孩子又怎么会跟你聊他的感受。他想说的时候都先盘算一下这样的情绪是否被允许。一般不会表达情绪感受的亲子互动模式中,父母的不表达,孩子则认为那些生气,愤怒,难受,伤心是不正常的。
我记得这次儿子一模没考好时问起我当年高考失利时,那时候我怎么挺过来的。我说,我当然很难过,关在房间哭,一天都没出门。他然后来一句,“哦,原来你还哭啦!”他一下子要感觉被接受了,他的难受,不想做事是正常的,明显声音也洪亮了,感觉他放松了很多。
记得昨天看书看到一句话:能够跟别人分享自己脆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不管是不是强者,至少真实面对自己。你若不会,你的孩子又怎么学会呢?
说到孩子不亲近,那么你可以主动去亲近他,了解他。你想走进孩子心里,首先你有个决定想走进他的世界,了解他喜欢的东西。我跟他分享他孩子在《孩子,我爱你》夏令营时和助教的互动,第一天也也是没什么可说的。后来那位男生活助教放低自己姿态,决定走进这些孩子心里,主动问孩子们喜欢玩什么,然后主动加入孩子喜欢玩的“三国杀”游戏,还自己制作游戏牌。一下子距离感没了,三天夏令营就和助教一起玩得很嗨!
说到情绪,情绪无关乎好坏,对错,问题是你有没有在情绪升起时能否看见自己那些念头,那些让自己沮丧的念头,那是真实的?还是自己的判断呢?那么又是怎么样的信念让你有这样的判断呢?这些信念又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你已经看见,就告诉自己,我接受。带着接受的心和和孩子或是领导权威沟通,认真倾听,不做评判,整个过程中保持觉知。通过一次次练习,开始让自己有不一样,否则你的孩子也会重复你和别人相处的模式,你和父亲到底相处模式。
最后他说看见自己家里的模式,代代相传是不表达感受,批评,少有认可。真是如此,期望他看见后有不一样的做法了!送他下车时,他说,“谢谢,今天收获不少!”
祝愿他,如我送给他的书名“”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