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个体生存的价值是什么,或者说维持生存的动力是什么,说出来可能不中听,不过还是要说的,那就是我们都在为自己的固有认知这些想法而活。
我们为何不能轻易放弃自己想法,为何不能容易接受别人不同看法,本质就是维护自我价值,这个价值已经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对于人事物的核心价值观。
可以说,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固有认知,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而,真实生活就是不断考验、修正、调整既有认知的过程,目的用来适应变化的环境。一句话,生活就是固有认知与环境变化不断交锋斗争的过程,是坚持认知还是重建认知取决于自己对于环境以及未来的判断。
看看电视剧《天道》中的认知重建故事吧。
关于父母养老的认知,我们习以为常的是孝顺为要,养儿防老,感恩父母。所谓百善孝为先,讲究孝道自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孝。
剧中丁元英给出了认知重建,他认为养儿女不是防老,而是各自安好,否则父母会心生不平,孩子会一辈子歉疚感恩,由此成为一辈子弯腰的人,这就是文化属性使然。与此同理,让植物人父亲活着而不顾及老人痛苦不是孝,为了虚伪面子不顾实际能力说砸锅卖铁救人不是孝。
那么什么是孝呢,如何做到孝呢?丁元英给了自己新看法,那就是把父母仅仅当作自己的父母,由此避免兄弟姊妹间心生不平衡,那就是依靠自己实际能力赡养老人,别虚伪动辄说不着调不靠谱的评论话语。
关于灵魂安放的认知,丁元英通过芮小丹成功重建死囚犯认知,从而撬开嘴巴,主动说出犯罪事实。
说出来犯罪过程,就意味着出卖同伙,既然已经必死无疑,对于罪犯王明阳来说,当然闭嘴不说才好,这样会让自己心安,维持自己良好价值感。可是通过灵魂安放的讨论,让他不自由转换了认知,重要的是需要给自己一个说法,那就是让自己心安。
同样是心安的感受,认知不同,事情发展截然不同,这就是心理咨询的威力。
再看认知重建不能顺利完成的其他故事。
面对丁元英的杀富济贫策略,被逼走投无路的林海峰以死明志,他知道可以从头再来,求和认输再开始,可是这个认知重建让他无法接受新结果,因为他的认知中这是自己和丁元英的较量,最终他部分认知重建成功,放过了丁元英,选择较为隐晦的交通事故了结自己。
再看悲剧人物刘冰,这个非常类似大多人心态的人,眼看自己入股的公司被起诉失败,害怕血本无归赶紧转让股份,而后得知公司会赢得诉讼,坚定认为自己被欺骗了,不认可别人的“烂泥扶不上墙”,这种认知重建失败,搞得患得患失。后来丁元英不忍心,给了他所谓秘密档案材料,作为公司不敢辞退他的“把柄”,却被刘冰认知重建为翻牌机会,结果丑态出尽后跳楼了结。
这种认知重建不能顺利完成,直接要了人的性命。还有一种认知坚守,明知危险万分也要坚守,即便失去生命为代价也毫不动摇。
这就是剧中的芮小丹,一个超越自我的人,当只身遇到穷凶极恶逃犯们,斗智斗勇后不幸以身殉职,本来她是可以避开的,也有太多机会脱离接触,可是最终“来去自由”。
这个认知就是自我追求的极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种超越生死的追求,也是一种固有认知无法重建的情形。
也因此,当芮小丹感觉到危险极大时,第一个电话打给了恋人丁元英,简单说了自己险境情况,没有等待丁元英回话安慰,而丁元英也知道自己无法劝慰,这是他们俩心里明镜似的心心相印。“不能说,不能说,一说都是错。”
芮小丹不幸之后,丁元英面对芮小丹的同事与父亲愤怒,他保持沉默接受责备,最后当小丹朋友肖亚文追问时候,才说出个中缘由,不说不是冷漠,而是无需多说,只能尊重选择。
这个时候,如果他劝说了小丹,他不再是丁元英;如果芮小丹能听了他的劝说,芮小丹也不再是小丹,事情就是如此简单。这个时候的认识重建,就是如此的悲壮而不能改变。
而这种认知重建的不能,与前面林海峰与刘冰的认知不能重建有个最大区别,在于丁元英与芮小丹清楚知道自己的选择,能改变但选择不去变,而不是后者的陷入其中不知道重建。
知道与不知道,坚守与固执,为他人还是为自己,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