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要
4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电影《克莱默夫妇》中有一幕场景让我印象很深刻:赛思朝爸爸愤怒地喊道,“我恨你!”
爸爸抱起赛思,把他扛回了他自己的房间,扔到床上,还他声大喊:“我也恨你,你个小臭狗屎!”
这对父子真的相互仇恨么?当然不是。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那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赛思因为爸爸忙于工作而顾不上理他,正感到受了伤害。爸爸必须赶在限期之前完成任务,可赛思偏偏把一杯饮料全洒在了他正在做的文件上,这让爸爸怒火冲天。他以充满着责难、羞辱和痛苦的言语来斥责赛思。这让赛思下意识地觉得自己无从归属、没有价值。因此,他对爸爸说“我恨你!”爸爸也以报复来回应,于是双方陷入了“报复循环”。在这一错误行为中,爸爸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对此负有同等、甚至更多的责任。
责任感不等于责难或羞辱
当我们重新来看待不良行为,不再把责任感等同于责难或盖辱时,其结果对孩子和大人就都是令人鼓舞的。如果你把责任感看成是一种解放——某种基于你知道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的事情—而不是负疚,你就能做得更好。当你认识到在你的孩子或学生的不良行为中你也有份时,你就能知道该怎样改变你的行为,进而帮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什么是不良行为?
当你仔细观察时,你就会发现,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此时唯一的选择只有权力争夺或退却,而无法沟通)。成年人常常会和孩子一样缺乏知识、意识和技能,并且会像孩子一样陷入“原始脑”的操纵中。这正是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如此常见的原因所在一权力之争中,最起码要有两个人。而且,大人也往往和孩子一样失望。如果你把不良行为(你的,以及孩子的)看成是“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缺乏技能的行为”“爬行动物脑操纵的行为”或者“发展适应性行为”,你对不良行为是否就有了不同的认识?
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许多父母和老师对人类行为以及儿童发展了解得不够,就把与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想到许多小孩子因为发展适应性行为而受到惩罚,就让人觉得实在痛心。例如,蹒跚学步的孩子因“淘气”而受到惩罚,而这个年龄的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到能领会大人的要求的程度。他们的语言或社会技能还不能让他们表达出自己想要什么——尤其是当他们的要求对他们身边的大人来说似乎是不合情理、制造麻烦或不合适的时候。看到那些蹒跚学步的小宝宝受到“暂停”的惩罚,而他们还不具备理解因果关系的能力,真是让人心碎。
孩子们有多少次行为不当是因为他们累了、饿了?谁该为此负责呢?(通常,这是由于环境所限,因此更有理由同情孩子和你自己,而不是给孩子贴上不良行为的标签。)或许这是因为在建立日常惯例时,孩子没有受到尊重。或许是因为大人没有意识到,强求会招致孩子的反叛和权力之争,而启发式提问(以及正面管教的其他方式)则能引发孩子的合作。从承担责任的方面来考虑并且注重于解决问题(包括把犯错误看作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注重于不良行为或惩罚,就会非常令人振奋。
听上去好像我是在主张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发展适应性行为完全放任不管,哪怕那些行为不能为社会所接受(通常被称为不良行为)。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父母和老师都是成年人。既然我们要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学会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有了这种意识,我们就能够成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并且将我们的行为转变成鼓励孩子的行为改进并且又不损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我们就能够自己先“暂停”以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绪,直到我们能够深思熟虑面不是不假思考地对孩子作出反应的时候。我要建议的是,我们应该对不良行为承担至少与孩子同等的责任,并且要学会使用鼓励性的、有长期效果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符合第1 章提到的“有效管教的四个标的所有要求。
我们对自己以及孩子的行为了解得越多,我们作为父母和老师就能更有数,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因失望而做出的行为有更多的了解。
心得
很认同文中的观点,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是我们有“理智脑”,遇到问题我的可以通过理智的思考找到解决方案。所以只有在我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是才会回归到使用“爬行动物脑”“情绪脑”也就是发脾气、大喊大叫、哭泣等暴力沟通行为!那这就很好解释孩子为什么爱哭闹爱打人爱大喊大叫,因为他们现有的技能没办法让他们解决当下遇到的问题!
去年朵朵三岁,不再是那个“食物诱惑”转移注意力就可以止住不哭的孩子!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没办法让她停下来,她一直哭我也会进入烦躁不安的情绪,只能动用自己的“情绪脑”大喊、威胁、惩罚让她停下!那时我也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特别是看到身边朋友的孩子跟我朋友充满敌意的对话时,我特别怕这些情景出现在我身上,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只有长大了才知道我做的都是为她好,我希望我们一直是朋友(青春期叛逆除外)!所以我开始了《正面管教》的学习,像是阅读孩子的“使用说明书”!
高考年年都是热点,但我已经不关心了好多年,今年开始关注可能是因为很多育儿公众号都在趁热度的原因。特别是看到父母听到孩子高考成绩落泪的视频合集,感觉很神奇,自己角色就这么转变了。今天是小升初面试的日子,朋友圈也各种紧张,虽然这些看似离朵朵很远,但还是各种设想。上周六去开了家长会,老师详细的说明了下学期的学习计划,我记了整整两页(老师要求做笔记),单单是9月开学前让朵朵“画”会名字,都让人头大!带孩子就像游戏闯关,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问题,但我始终坚信,做好学龄期的生活习惯,阅读习惯的培养后面的工作很越来越容易。朵朵不需要做优等生,但我希望她能热爱阅读,像现在的我一样,遇到问题可以自己在书中去找答案,很喜欢这样不再迷茫的自己。很希望朵朵不要像我,30岁才觉得阅读很美好,这也是我这个阅读障碍者不仅坚持亲子阅读还坚持在朵朵自己玩耍时在她身边看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