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特别喜欢的一本《爱的教育》,第一次知道:情感也需要学习,也需要有人教,有人示范。
然而,堂堂神州上下,对这一块的关注却极少。
我们关注:礼仪、孝道,为人处世规则,单单漏掉了 爱的教育。
哪怕亲如父子,哪怕近若夫妻,都要扯到纲常,都要说个伦理,当真是没意思。
我有一个伯娘,心极好,但是一张嘴不饶人,而且,脾气很坏。
比如,她看到我爷爷出门,穿得十分单薄,就生气了,然后,喊大叫:你老人家莫不是穷骨头发了热烧哟,这么大风,病了算哪个的呀?
爷爷脾气好,自会转身进屋穿衣,但奶奶就会勃然大怒:哪个是穷骨头?哪个发烧?
然后,叮叮当当,家无宁日。
我以前觉得,这大约就是家人之间的亲情吧,比较直接,也没有什么掩饰。
直到我看到《爱的教育》这本书,才发现:不是这样的。
人与人之间的爱,即便很深刻,也需要表达,也需要有人示范。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名少年,他把身边的日常琐事一一记录下来,最令人感动的是,安利柯的父母对他的日记进行了批阅,还对他的各种想法和做法有建议和劝诫。
原来,父母和孩子 的关系还能这样?
我们家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倘若我犯了错,父亲会罚我不吃饭,饿着肚子写作业,但母亲却极度溺爱,只要我想,母亲没有不肯的。
看了《爱的教育》之后,我心中特别羡慕这种情感教育。
后来,等我念大学时,父母在大学附近租了房子,就近照顾我。
那时,我便开始按照《爱的教育》里面的做法,改善与父母的关系。
无论父亲发多大 的脾气,我都坚持忍住害怕,等他冷静之后,慢慢诉说自己的理由。
遇到母亲伤心难过,生气的时候,我也不急,慢慢讲出自己的看法。
以前,我是他们的极为疼爱的孩子,现在,我还可以跟他们做朋友。
所以,令我念念不忘的儿童作品,不做他想,只有《爱的教育》,没有之一。
关注@王小喵读书,你的 支持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