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后台运行系统强大,且四两拨千斤。我也偶有在写故事的时候,让后台运行帮我解决当前的故事问题。比如去煮面、洗澡的时候,脑中会慢慢思考当前卡住的情节逻辑,或“回忆”出具体的场景。
但我始终无法将这种巧妙的后台运行能力规律地用在写故事的时候。直到最近,我终于无意中发现了在写故事正文的过程中,开启后台运行的最佳时机——列下条目之后。
每章的大概内容列好后,站起来,散步也好,吃水果也好,让大脑像看影片一样回忆起所有鲜活的动态画面。脑中有画面了,下笔就流畅了。不至于坐在电脑前像挤牙膏一样,写一点、想一会儿。
上面说的是短时间内的后台运作,大脑的加工通常已经即将完工的末尾状态,稍微给它一点时间,就能将所有的元素都连点成图。就像生柴火的时候,引燃的温度已经到了,柴也码好了,此时需要的是一点空气,让画面“腾”的一下在脑海中蹿出火焰,熠熠燃烧。
还有需要更长的酝酿时间的后台运作。
拿三天前的卡壳作为例子。前几天都写得较为顺畅,然后因为过于顺畅,每章几个画面形成较为完整的情节片段,让我感觉到这样节奏的单调。它们与下文关系的关系不大,仅仅为了解释而存在,是一些情节闭环,完成了就安息了。而真正有意思的情节应给是贯通上下、生生不息的。故事之所以说是“编故事”,就是因为它的经纬交织,草蛇灰线,伏行千里。
感到单调,就会想要改变,想要改变就会推翻(或至少是改动)我原本在接下来几章已经安排好的内容。但即便是决定了要改,却也无从下手,因为你不知道你现在改了,多加进去的元素后文里该有什么发挥,现在暂时按下不表的内容在后文里又该在何时冒出来才显得不突兀。
犹豫之中浪费了时间,最后又终于想起了写作的最大后盾:所有作品的第一稿都是臭狗屎。不管了,我告诉自己,瞎写吧,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的部分,那就瞎处理,将需要传达的信息一坨一坨列出来扔在那里,管他呢。赶紧过去了,到了后头需要的时候,再回过头来补充和修改就是了。
但是还是写得困难,毕竟没有美感纯粹瞎堆砌的部分连自己都看不过眼,还是会不自觉想要努力跟前后文衔接,努力字句通顺。越写越痛苦,然后就扔下不管了,跑去写非常后面的某个情节A去了。原以为写那么不相关的部分,对当前的困境毫无助益,在写下之后,才会明白,这才是当前最该做的事。
一来,情节A之前就有过设想,它在脑中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后台运作,已经呼之欲出,是该将它写出来的时候了。
二来,因为呼之欲出,于是下笔顺畅,避免了因为“写不出来”而产生的负面情绪,避免浪费时间犹豫和消磨耐心与意志。
三来,这本来就是符合后台运作的做法。只不过这是不是产出结果的时候,而是处于一个应该主动“丢入后台”的时候。即,将当前停滞的部分丢入后台。
这比起上文所说的单章节内部的短运行,要更耗费时间,毕竟这谁都不知道它究竟对后文会有什么影响。还得注意记得将丢入的原材料罗列一下,以免之后终于产出的时候,发现遗漏了什么重要零件。
四来,先写后文这种做法,也可以用之前我自己已经总结过的“正文的群岛”来理解,即先有岛上的景观,再去构造岛屿、大陆架。先将确定的固定下来,再让不确定根据已经固定的,慢慢沉淀稳定下来,露出水面。
既然在写到某个阶段时连自己都觉得节奏无聊起来了,那就一定是需要出现变化,与其消极忽视,不如兴奋迎视。如果不知道该如何变化,毕竟与下文的关系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就先进入下文的世界吧。
就如同在坐标系里画线条。已有的线条是已经写下的文字,原计划将要画向的地方是后台运行最活跃的地方。
已有的线条如果决定要改变既有的无聊轨道,但并不知道接下来该往哪个方向画,担心毁掉全盘图案的布局,那么,就停下来先画已知的未来的点。
后文有什么内容是已知的、坐标确定的,那么就先将它们标出来,然后再彼此连缀。写故事从来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旅程,而是一个人心中升起了许多灯火,它们彼此缀连成连属的整体。
而连缀两个已知的点,可以有无数种方法;这可比只有一个点、让它在漫漫坐标系里盲目摸索要简单得多。而两个点之间的间隙,就是该丢入后台运行的地方,等待大脑画出或直或弯或盘旋的路径。
最后要说说后台运作的毛病。大脑总是偷懒的,它后台运作给出的路径都来自于作者既往的经验,它往往会倾向于直接拉取最类似的内容,从而逃避让自己为了创造而劳累。比如要描写秋天,它听了无数遍“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就喜欢直接拿来用。在故事里,就是直接照搬别处看到的情节。为了不落窠臼,起码不要过于窠臼,请一定要审视大脑后台运作的结果啊。
处理办法是,将后台运作结果先大致写下来,起码它符合了要求,就具备了写入正文的资格,就具备了逻辑上的通顺。然后,在它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会比起直接重新想要方便许多。不论你是要稍微调转,还是完全颠覆窠臼,你先得有个窠臼。
远航随笔
远航员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