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虽然写过几篇影评,但既不了解电影历史,又缺乏系统的阅片积累,而且对电影工业所知甚少,所以所有评论的角度几乎都只能从剧情出发。对剧情有感触,则可以长篇大论,对剧情没共鸣,则只能看过就算。
这种知识积累的局限,其实还带来一种主观层面上的“怯”,即,对所有电影只能以感观论,“我觉得好看/不好看、有意思/没意思”,却说不出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印象,更分析不出某部电影伟大的原因,或者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所以每到要给片子打分就觉得纠结,因为只能依靠难以量化的抽象感觉,也就写不出有质量的评论分析。
总之,非常不利于装逼。
痛定思痛入手了路易斯·贾内梯的《认识电影》(插图第11版),读完获益匪浅,以下是经验概览。
首先这是本教材,整书非常板正仔细地介绍了电影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摄影、场面调度、运动、剪辑、声音、表演、戏剧、故事、编辑、意识、理论,每个主题自成一章,行文采用相同的格式:提要-正文-总结-延伸阅读。
提要罗列该章所述的概念。正文展开论述提要的内容,提到概念或定义时都用粗黑体提示,除引述大量电影名家的言论观点外,还辅以大量电影图片,以对正文内容进行补充或佐证。各章总结也有细微变化,如前三章只是平实地对正文进行归纳,后续章节就变成了针对内容的提问与要求,因为这些章节的内容属于观众可参与讨论的技术性范畴。延伸阅读是对相关理论著作的罗列,有利于读者进行后续学习。
书尾还附有电影工业名词表,只读这个都可以了解不少电影知识;另外还附有所有书中图例的电影清单,有条件可以把它们都找出来对照着看,更有收获。
一整本通读过后,电影究竟是怎么回事,就能了解得比较清楚。
其次,本书每一章节几乎都有一段电影发展史,这些发展史中的知识点,丰富繁多。
例如“声音”这一章,作者从1927年的第一部有声电影 《爵士歌手》讲起,详述了电影在有声以前的状态,和有声之后的一系列发展、进步,接着以影片为例讲述各种音效和音乐的作用,之后又分析了有声电影中的类型片“歌舞片”的发展史,从而把声音在电影中运用的各个纬度,都介绍得非常清楚。
在这样追本溯源的拆解分析中,读者很容易能看到电影工业发展的轨迹,同时接触到大量的电影类型、演员等,这些知识,是只身处现代电影市场的观众很难了解到的,却是深入分析一部影片时必备的硬基础。
最后,本书最后一章拆解分析了影片《公民凯恩》,纬度涵盖摄影、场面调度、摄影机运动、剪辑、声音、意识形态等,完全是前十一章理论的实践。作者路易斯·贾内梯实在太爱读者了,生怕纯理论的东西大家读不懂,或者读了不会用,手把手地教了这最后一课。
作为读者的我,既惊喜于这种著述方式的严谨,又感动于作者用心良苦的体贴,同时也非常放心地知道这本书我绝对没有白读。跟着作者这种拆解、分析、例举的思路和实践学习、模仿,假以时日,即使身为普通观众,我也许也能写出有质量有深度的影视评论,最少,也可以在简短的讨论中抓住某一点技术核心,侃侃而谈。装逼技能轻松get,嗯。
书挺厚的,正文484页,但图多,文字简洁,结构明晰,很好读。定价68元,亚马逊卖48.9元,最便宜的46.2元(估计要加运费)。上海的简友们不嫌书上的乱涂乱划,可以找我借,自取,先说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