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那一辈都是很早就定亲的,在妈妈15岁的时候,有亲戚帮忙说了一家离得3-5km的人家,双方家里人见过面觉得没啥问题,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正是妈妈成年可以帮家里赚工分的时候,外婆家孩子多,所以经济压力大,孩子们婚嫁能晚一天是一天。
妈妈在家帮农,当时的爸爸也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两户人家都不急,做小儿女的自然也是不能急的。加上当时大家都忙,一年难得能聚一次,沟通更多是靠写信了。
爸爸是高中生,在外打工闲暇之余喜好读书,爷爷家其他孩子都小,给爷爷写信更多是报平安,三言两语的一封家书就结束了。给妈妈写信亦然。妈妈因为家境原因,所以是小学文凭,但是写信看信还是可以的。
在妈妈20岁的时候,爸妈结婚了。成了小家自然有了更多的话题,爸爸寄来家书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随闻所见,工作心情,地域风貌等非常细腻。
每次收到爸爸的来信,妈妈总会拿出串在钥匙上的印章去签收。红红的签名被印下,犹如来信收悉的仪式礼成。妈妈的回信还是有些简单的,虽然在写信前总会和我聊一聊有哪些东西想写的,实际落笔的时候却又轻描淡写了很多。就像平常妈妈的为人一样,日常做了很多事,其实有很多话想说,但是真正来到嘴边,表达出来的就很少了。我一直以为是妈妈的文采不好,所以写的不多。后来才知道,爸爸常年在外,写得多写得细了,免不得带上些家长里短的想法,何必给出门在外的亲人带去烦恼呢?
小时候年味很足。每从腊八节开始就算过年了,虽然家境清寒普通,但是该有的一样不少。就像妈妈说的,一年到头了,全家团圆的日子总不能少了烟火气的。我们先做好了过年的准备,爸爸回来才能感受到年味啊。所以每年到年末了,妈妈就忙着准备年货,打扫卫生。
爸爸在年底一般有两周的休息时间,普通打工仔回家都是大包小包的,爸爸也不例外。爸爸的背包总是有香皂的香味,胡子也是刮的干干净净,背包里总有一层是留给小零食的。小时候那黏嘴的牛扎花生糖,可能是爸爸能想到的最好吃的小零食了,每年过年都会带一些。这一度成为我给小伙伴们炫耀的资本。
背回来的被子如果老了,妈妈会赶紧再去弹一遍。工地上都是小床,垫被要小,又一直被压着,所以很容易就睡塌了。天气好的时候要在工地干活,天气不好的时候又没法晒被子,所以带过去的被子是否软和,就决定了来年一整年睡得是否舒服了。在这一点上,我们邻居的想法也都是出奇一致的,所以临近过年时候的弹被师傅可是很忙的。
男人在外打工,女人在家操持,是爸爸妈妈那一辈常见的生活模式。用家书里的字句寄思念,用新年里的欢声笑语做安慰。在这样的普通岁月中,爸妈的点滴相处都是亲情与爱情的体现,都是互为对方共担家庭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