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相信这是所有父母的共识。有的时候,明明是一片好心,却还是会被孩子当成驴肝肺,让家长哭笑不得。
为了能和孩子“友好”相处,我们还是需要和孩子“划清界限”。我们总把孩子当成是我们的至亲至爱,孩子的事就是我们的事,却不料正是这种边界感模糊,让我们和孩子之间多了很多本可避免的“战争”。
如何和孩子“划清界限”呢?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把问题归类。我们和孩子之间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孩子的问题,父母的问题,没有问题。
孩子的问题。比如:孩子上学迟到,孩子受到老师的批评、孩子不会做家庭作业、孩子跟朋友闹矛盾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孩子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共性就是完全属于孩子的烦恼,独立于父母之外,没有对父母的需求或权益造成影响。
碰上这种问题,家长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去解决问题,去面对。这样孩子不但不会和我们闹矛盾,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锻炼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要相信我们的孩子,他的潜力绝对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当孩子跟我们倾诉这类事情时,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倾听。
父母的问题。比如:孩子磨磨蹭蹭,影响我们上班时间;孩子没按时回家,事先又不跟我们打招呼;孩子看电视声音太大,影响我们休息等等。
这类问题的特征是:孩子的行为是我们不愿接受的,它影响了我们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出面来解决,并且我们有权去改变孩子的行为。
没有问题,就是代表我们正在享受和孩子快乐的亲子时光。
当出现问题时,我们如果能先在心里问一下这个问题的归属,然后按照各自对应的方法去应对,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我们和孩子在一起,没有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彼此的满意度越来越高,亲子关系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