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偷看了简书里诗主题的阅读量,那真是少的可怜,对比起那些写小说,写自己经历的文章的阅读量真的差距太多了。
为什么读诗的人比读故事的人少那么多呢?一个二三十个字就表达全部的故事和感悟的诗歌比不上长篇大论的叙述。也许可能现在的写诗人语言文字的使用没有老祖宗的精炼,无法写出深度的诗歌。所以无法吸引读诗人的共鸣。也有可能是现代的大多数人对诗歌并不感冒,能读透一首诗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无法从简洁的文字中体会到诗人所描绘的宏大的世界。
纵观中国文学的历史,先秦前暂不论,我们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语言描绘所用的字数是成倍的增加。都说现代人追求精致而简单,也就是俗语中经常有人说,能一句话讲清的你就别逼逼扯一堆,但现实里,我们遇到的都是长篇大论的多。多是一句话能讲出的道理却要用一百句话来解释。
其实,在我们观察现代和文学历史时我们发现当文学越开放受众越宽广它的文字篇幅就越长,唐宋时可能文学就中上层人可以接触的到的东西,那群受众都是从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所以他们用字小而精致,二三十个字就讲完一个故事一场人生感悟。而到了元明清后,山河破碎,贵族沦落,在野蛮人的铁骑下曾经的上层人士都变成了平头百姓,文学也深入大众,但大众从小所受教育层度不一,以前用简略文字讲的故事有些人能听懂,但大部分人听不懂,所以为了照顾大部分的人,后面的写作人讲故事的篇幅越来越长。
有时候回想,历史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的。现代人越来越喜欢听人讲故事了,就像孩子听童话一样。我们总喜欢在别人的故事和经历中寻找共同之处,然后莫名的发出感同身受之感,以为这样就寻到了知己,明白了一个道理。但那更多的只是幻觉。读诗和读故事一样都是要透过别人的经历去明白一个道理,只是一个描写的晦涩,能寻到共同点的比较少,一个长篇大论细节很多,总有一个细节能与我们相通,所以接受的人就比较多。
我们都是爱听故事的人,我们其实一直都是小孩子,我们都在不停的寻找着知心的玩伴。只是教育和经历的不同,有的人一句话就能引为知己,有的人要长篇累牍还不一定明白。所以,读书者众读诗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