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的概念是因为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所以关于阅读方面的经典书籍,很多都不涉及,本次阅读的书中,有4本书涉及到碎片化阅读的概念,分别是:《洋葱阅读法》、《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和《这样读书就够了》。
001《洋葱阅读法》
六哥在书中直接说明了碎片化阅读的本质,就是概念学习,要想碎片化阅读能有效增进个人能力,就要学会收集概念。
这里六哥给出了两种基本工具,一种是便签,方便携带和储存,但不方便携带;另一种是印象笔记app,针对智能手机时代提出的一种好用工具,和其他许多软件都能链接在一起。
但是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不代表吸收就要碎片化。六哥说,碎片化的阅读,我们首先要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根据知识体系框架来确定自己要学习什么知识。然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吸收。吸收的方法并不是原文一字不落的照抄照搬,而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要提炼知识概念或知识点,然后找寻自己过往类似的经验和知识进行链接,然后根据知识和自己过往的经验进行总结,写下自己的目标和行动计划。
002《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虽然没有提过关于碎片化阅读的概念,但是“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的记录方法还是值得借鉴的,两个词总结就是摘抄+评论。
摘抄:抄的关键词或者关键句,一定是能让自己有所触动和启发,有那么一瞬间击中了自己的某一点,这和六哥提出的碎片化阅读的概念收集有些类似。
评论: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哪怕是一句话或者几个字,但是一定是出自自己的真心。
003《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
这本书也没有明确碎片化知识的学习方式,但是在理解技巧这一章节当中,提到了概念性知识的学习。
作者强调,概念性知识的学习,要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知道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引出这个概念,之后又因为这个概念是否引出了其他的概念。还要尝试将概念知识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吸收零散的知识概念。最后,作者还说,学到的新的知识概念要想办法应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场景,这样才能和自己产生更深层次的链接。
除此之外,作者在理解技巧这一章关于知识的分类,还提出了另三类知识的学习,分别是强调需要强化记忆的事实性知识,需要流程化、刻意练习、一般场景化应用的程序化知识,还有需要提升最底层能力的元认知知识。
当碎片化的阅读遇到这四类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加强理解。
004《这样读书就够了》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便签学习法和RIA现场学习,封面上讲“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职场竞争力”,但是这本书仔细了解下就会发现,这是一本专门针对碎片化知识学习所写的书,因为这本书提出来的两大学习方法就是教大家如何在一整本书中提炼出和自己有关的知识。
便签学习法:这里赵周老师给了三张便签,分别是R便签、I便签、A便签,第一张便签用来重述信息,第二张便签用来写自己相关的经验,第三张便签用来写学到新知后的目标和行动。在写下第一张便签时,要学会追问和反思自己过去的经验;在写下第二张便签时,要分析和整理自己的经验,将学到的新知识和自己的原有的知识经验链接;在写下第三张便签时,要努力将新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新知识,制定好行动目标和行动计划。同时,在每学会一个新的知识概念时,要给新的知识概念加上“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将知识进行拓展,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连接。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很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出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便签学习法,是针对概念学习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快速阅读完成搜集概念之后,可以尝试用“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来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