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后半,台湾的「新浪潮」电影题材在经过老一辈的白色恐怖、中生代的乡土人文情怀之后,逐渐的开始注意到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从早年的【青少年挪吒】、【少年ㄟ,安啦!】到【千禧曼波】、【黑暗之光】、【扣板机】等片,无疑的,以艺术片风格扬名国际影坛的台湾导演们都相当用心的去描绘了青少年的苦闷,然而不禁叫人纳闷,台湾的年轻人们真的都那么的灰暗,阴沉吗?我自己的青春期生活虽然不算多采多姿,但也不至于到拿西瓜刀参加械斗,也没有每天留连在PUB里面啊,直到看了【蓝色大门】之后,才终于看到了那么一点点自己青春的影子。
【蓝色大门】的剧情相当简单,女生的朋友一直喜欢学校里帅帅的男生,男生却喜欢上牵红线的女生,而这个媒人婆偏偏又觉得自己喜欢上了自己的手帕交;即使不确定同性恋的问题在青少年中是否普遍,然而这种近似肥皂剧的三角关系在每一个学校中都绝对是家常便饭的故事,可能也是这种原因,【蓝】片给人的感觉显得格外亲切,台北不再是灰尘满布的大废墟,反而到处都透着一种午后的悠闲,
虽然这些学生们没什么人生大目标(拜教改所赐,本片似乎也看不到升学压力),可是谁说没有目标就得空虚寂寞?晚上偷偷去学校游泳躲教官、没事到海边溜搭、在马路上比赛骑脚踏车、每天就只需要注意着梦中情人的一举一动,甚至连用过的各种东西都搜集起来保存好,【蓝】片中的这些青少年们显然比起之前台湾青少年电影中的主角们要懂得如何享受人生得多;而妙就妙在这些看似没啥学问的行为,的确是目前大多数台湾在学青少年的真实写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现代台北的年轻人们可能常常用手机聊天,但应该不会在大马路上骑脚踏车(所以有脚踏车出现的片段也成了整部片中最怵目惊心的的场面)。
令人欣喜的是三位男女主角即使有着青春偶像的外貌,首次演出的成绩却都相当杰出,不但比F系列的前辈偶像们好得太多,也当然不会有某些自舞台剧出身的演员斧凿太过的表演,一些不断重复出现的台词像「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或是「你到底想怎样」,在喜感十足之外也忠实的呈现了高中学生们拙于以言词表达情绪,只得靠着不断重复来表明意图的刻画,麻烦的是这种电视剧应该也不难做到的功夫,偏偏就只在【蓝】片中看见,因此【蓝】片的好看相对的也强烈的对比出台湾电视剧(包括偶像剧)的不用功。
虽然台词简单,却很真实,就是那种平常我们会听到的臭屁男孩会讲出口的话,偶像剧的编剧们要到何时才会知道,台词这种东西不需要非常复杂,只要简单平实就好了。
清新、写实、唯美,是【蓝色大门】的整体评价,就像导出【新天堂乐园】的义大利导演托纳多雷一般,易智言不需要把电影搞得灰暗疏离,就完成了一部既能受国际影坛青灿,也能让台湾观众看懂的电影,也证明了当年台湾的电影票房,除了低级笑料与军教片之外,还多了这么一条清新的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