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初中起,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那是2009年,一直写了9个笔记本,后来买了电脑,就写电子版的,如今扳指头算,刚好7个年头了,按照每天300字计算,如今也要近百万字的规模了,可称为“巨著”,这点点滴滴的积累摞起来恐怕也是极其吓人的,此事让我感到自豪。
然而我并不觉得文字功底特别的突出,大概是只注重写字,没有总结技巧的缘故吧。除了对文字的敏感性之外,行文章法什么的我向来是不在意的,所谓文以载道[1],我看中的是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这便陷入一个误区,因为表达和章法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于作者,好的章法可以帮作者梳理思路;于读者,读起来便也容易了解作者的意图。
这么久的坚持怎么不带有目的性呢?事实上一开始我是怀着一个作家梦写日记的,希望通过笔耕不辍的积累达到自己在文字上的飞跃,但到后来写日记就成了我思考反省的途径,我通过写日记思考自己,思考这个世界,身边发生的事情反倒记录的很少。
在我想来,写作的技法不过“起承转合”四字而已。
起:便是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起因。把该交代的交代好,故事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往下发展了。
承:便是在“起”的基础上,让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为故事的高潮营造一个合理的环境。
转:这是故事的点睛之笔,便是转折之意,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便是让这里的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产生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矛盾的升级来表达作者想要表现的观点。
合:便是矛盾的化解了。有时候甚至可以不要,以达到让故事戛然而止的效果。或者隐藏在上面的几个细节中,读者细细品味之后方可发现其中奥妙。
有时候一波三折的写法很不错,也就是多次的“承、转、合”。
二、
然而,比起最初的用功,现在写日记便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有时隔三差五的写一篇,有时几天的在一起写。
如今,也是想通过重拾写作,希望拾起自己儿时的梦想。
前几天写简历的时候有一栏——理想目标。我竟绞尽脑汁不知如何写才好,不过数年就把儿时的梦想忘光了。
我是一个兴趣极广泛的人,写作、电影、音乐、编程、网安、书法,不一而足,就拿编程来说,入门的时候学习C语言,然后Java、python,往往不是各个击破,而是萝卜白菜都咬几上口,什么都想精通,结果什么都成了半桶水。
乡里人没见过世面,进入花花世界,“乱花渐欲迷人眼”,什么都是新奇有趣的,难免会流连忘返,现在是该收心的时候了。
希望通过这段时间的写作,重新认识一下自己,整理自己。目标清晰了,走起来才不会累。
三、
容易被身边的事情吸引注意力,没法专注的完成一件事情?
我时常用一个叫做“潮汐”的app,听着水声、风声或雨声,就能够很好的沉浸其中了,有时候甚至不知不觉25分钟就过去了,休息5分钟,再来一波真的很爽。
我是个注重效率的人,做事就要动起来,剩下的时间就算发呆也会觉得特放松,而不会感觉后面还有一堆事等着你去处理,其实,都是习惯。
有时候习惯早起了,到了那个点就会自然而然的醒来,每天早晨6:30醒来,下楼跑步,买早餐,回来后洗漱完毕不过才7点多,这时候我就可以随便做点事情,翻翻朋友圈,逛逛知乎,一切都很从容,然后带上书去教室。
有段时间过得很懒散,看似很安逸,却总觉得浑身不舒服,生活就像一团乱麻,越乱越烦,越烦越不想理,所以越乱,陷入了死循环。终于有一天下定决心,早起去跑步,精神大振回来收拾收拾,开始新的生活。
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给生活一个好的好开端,就会像下坡的铅球一样,滚滚向前。
给生活以惯性,还生活以美好。为什么不呢?反正过好过坏一天都是24小时,何不活得轻松自在些。
文章命名为《回归》,每天就是一个小循环,每周一个大循环,这样在规律中生活,就会习以为常,即便一个人,到了那个点就会知道,“嗯,该吃饭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便是在这个目标指引的方向上不偏不移的前进,就可以到达目的,不被沿途的风景所迷惑。
2016年9月17日
-
“文以载道”出自宋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贯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