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惩罚那些事儿
——重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二
每个周一,都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周。周日不免有“周一恐惧症”,但是真的忙起来,“恐惧”也就没有了,反而有了忙碌之后之后的快慰。
雷夫老师说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有一个章节,主题是“纪律必须合乎逻辑”。他说,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惩罚必须和罪行相称,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只要孩子们看见你赏罚不公,你就失去人心了。惩罚要避免“抢银行的是托尼,但是蹲监狱的却是我”,再比如“约翰没有写数学作业,但是给他的惩罚确实下午不准上美术课”,这两者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也就是在儿童的世界中,这样的惩罚并没有对“没写数学作业”产生本质的积极的影响,单纯的惩罚仅仅是惩罚,对于“改变”没有太大的意义。
然而这样的惩罚却比比皆是。体育老师走进教室准备上体育课,发现有几个孩子没有准备好,于是惩罚整个班级的学生在教室里坐着,不让去上体育课。由于马虎把作业忘在了家里,老师却非要孩子打电话,让妈妈送来,犯错的是孩子,接受惩罚的却是妈妈。一个同学打坏了粉笔盒,没有人承认的时候,教师让整个班级受罚……
诸如此类,学生心中都会认为“老师不公平”!
雷夫老师说,对不当行为最为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当然,接受惩罚的主体一定要明确。比如在实验课上,有学生不认真听老师的要求而使用实验器材不当,这个时候最好的惩罚方式是暂时不让他做实验。
当班级的纪律要求不符合逻辑,学生自然认为教师不公平,对教师也就会产生不信任。当学生不再信任老师,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互动。
在雷夫老师的教室中也有惩罚。当今不断有人呼吁还给教师惩戒权,我是十分赞同的。但是惩戒要有科学的态度,智慧的方法。如果惩罚到了滥用的地步,那就不需要禁止。随意的惩罚会对学生带来无法弥补的创伤。
班级同样需要纪律,需要惩罚,在我看来,制定纪律规定和惩罚措施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1、教室中必须要有纪律和惩罚,这是一间教室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缺少了,教室里就会没有底线的约束,学生会对规则失去敬畏的意识。
2、纪律要求的制定必须需要和学生一起讨论,一定要有学生的参与,至少要征得全体学生的同意。这样制定的纪律要求才有执行的基础,才有共同遵守的愿望。
3、纪律要求的制定必须说明惩罚的措施,很多纪律只说明了现象,但是并未说明违反纪律所带来的后果。其实教室中有许多可以与之呼应的惩罚的措施。比如弄坏了东西既要照价赔偿,欺负了同学就要为同学们义务服务,如果数学课上随意说话,那就失去上数学课的机会。
4、纪律要求要经常在教室中提及,使每个纪律的标准和惩罚的方式让每个同学了解,这样才有共同执行的规范。
不管怎样,惩罚都是犯错之后的拯救措施。雷夫老师说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建设良好的“班风”,通过班级积极的氛围,包容的情绪来使集体中的每个人都充满着向上的力量,并且在集体中懂得收敛自己,关爱他人。这样的“班风”是避免出现那些永远纠缠不清的“神仙打架”的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