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欲、知、行闭环心理学模型
欲、知、行闭环心理学,这里首先要解释几个概念,欲是欲望、动机、念头,知是知道(知识和智慧),行是行为,闭环是说欲、知、行这三者总是要达成一个闭合的环路,像圆圈一般,既动机总是指向目的,最终的结果要反馈回最初的想法,从而一个心理过程完成。
如下图:
闭环类似循环、轮回,如植物种子生根、发芽、生长、成熟、开花、结果,由种子回复到种子,生生不息。欲、知、行三者闭环是任何一个心理过程的整体,三分为欲知行,复有闭环总摄。我之所以提出欲知行闭环心理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当今的心理学重视人欲,视人欲为最开始的源动因,提出来吸引眼球,人易接受、认同。
闭环概念是我从信息科学、科学哲学中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处借鉴,而他又是综合哲学、心理学、心脏医学、数学、火炮工程学等提出,维纳本人是罗素的学生,且自认控制论思想源于莱布尼茨的启示。哲学思想启发维纳创始控制论,反过来控制论又启发我提出闭环心理学。其实,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本不分家,皆源出于人脑,读者若能忍受文笔的枯燥,跟随我继续探索人性、探索思维,我将回报以澄明透彻、了无所碍,无论你所学专业,无论你所从事职业。
反思我们思维和行动的习惯,欲、知、行闭环心理学是不难理解的,如小伙子爱慕姑娘,必竭思尽力追求,可能遂愿,也可能“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茶饭不思”。两情成悦最好,欲知行得以实现闭环,辗转反侧显然是“相思成灾”,古人的用词多么富于诗意,“抑郁症”就显得缺乏人文关怀,像出自冷冰冰的医生之口。
以一个普通成年人为例,首先他/她产生一个欲望,然后根据自己知道的(来自经验、知识、思考等)判断这欲望能否实现、如何实现,最后付诸行动(不行动也是极致的行动)。心理问题的出现,恰恰是欲、知、行三个环节彼此存在冲突、不能和谐造成的。
细研欲、知、行的关系是非常有趣的:
1、如果人产生了欲望,并且知道如何实现,行动后满足了欲望,那就完成了欲知行的闭环过程,人不会产生心理纠结;
2、如果人产生了欲望,但依据经验、知识、思考,他还不具备能力实现欲望,或者这个欲望不符合伦理、道德、法律等社会氛围,但这早先的欲望仍旧坚定、强烈,欲与知冲突的心理纠结就产生了;
3、如果人产生了欲望,依据本人知道的,他判断可以实现,但行动后发现困难重重,想像的和现实的不一样,这就是知与行冲突的矛盾,它也导致心理纠结。
以上三种情形没有包含欲、知、行三者的所有关系,比如:知和行又能触发新的欲,欲也能导致知和行,知与行更可互相催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欲、知、行闭环心理学是一个最理想、最简单的模型,如不考虑其它后发因素,只论一次单纯的事件,欲、知、行的先后顺序符合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习惯。所以我们在认识三者关系的复杂后,仍旧要归结到这个最理想模型。更复杂的譬喻是:欲、知、行三者之间的促生,似万花筒中三片镜子的互相映造,这样才有千人千面,世上没有一个人不是独一无二。
这种复杂的关系如下图:
如果有人有欲望不经思考而直接行动,我们称之是“粗人”,如黑旋风李逵。当然这也是较少心机、简单的人,他们少有心理问题,想哭就哭、想骂就骂,喜高怒重,转眼既忘。性情中人、无城府人的爽朗也是如此。人在酒后或药物迷幻后,自控能力减弱,其表现同样如此。
如果有了欲望,却反复思考后再行动,这就是很慎重、很用心的人。可见,知的环节是心理的关键,思考才会痛苦,才有想不开。有人说欲是闭环的开始,理应是最关键的,比如物欲、权欲、情欲泛滥,人若不能实现就生苦恼,但须知这些欲望多是人在经验后因知而生的欲。释家解脱之法断灭俗欲,儒家平衡天理人欲,皆是由学说之知改变欲、控制欲,降龙伏虎、克己修身的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