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由分说的斑斓成瑰丽的梦,孩子、老人都已安然入睡。而我自是不能睡的,只因于这个周末的余暇,与友人小聚,正所谓“茶宜净室,宜古曲”。今日便是古曲、净室、茶香的书茶会,与其讲是第一次,倒不如说很熟悉。今日书茶会为我们做分享的便是女儿读幼儿园时的张老师,也是公益友人从前的同事。所以,缘并非难求,很多时候,总是很自然的落在心间,将你心间的一寸浸润的柔软,又将那一寸的温度烘烤至热烈。
你们便也知我,遇有善做的事情,总是会习得很多的感悟,而这感悟必是要借我们古老的方块字码成一行一行的句子,方才觉得这一日是圆满的。索性在这略寒的冬日的长夜里,请允我,将这些感悟点燃,愿它散发的芬芳如轻投至水面的石子般,为你荡起大圈、小圈的涟漪。算是你的收获,亦是我今日最丰的收成。
其实尤喜我座位前的桌面上摆的那张小卡,蓝色花纹底,黑字,为我们介绍了本期书茶会的主题,重点内容和需要讨论的事项。书茶会的主题便是我今日的文题:无愧初心,自在前行。关于“初心”,字面想必大家都理解,可是真正解读“初心”二字,却发现其中的道理远比这两个字来的宏大,来的真实。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
父在观其言;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善矣。——《论语》
《诗经》、《传习录》、《论语》,显而易见,都是我国古典文化之精华,此处就一一为大家注解,也是为使我能够真正体味这些言语最终传递给我们的“道”。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诗经》,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在开始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有很高的热情,随着时光流逝,当初的激情却在慢慢消退,最后总是无疾而终。如果人们不能保持初心,往往都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出自《传习录》,初读此句,确是有些陌生。虽知晓王阳明心学,但对于此句,并不能独立发表个人的见解。于是,我认真聆听张老师逐字逐句为我们做了解释,其实人间本就没有善恶之分,无善无恶就是天理,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但当人们有意念活动的时候,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就有了善恶之别。良知虽然无善无恶,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而最终还是要为善去恶,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简言之,任何一件事物都是单纯的,事物只是事物本身,但是人对所知的事情加上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就有了好坏、高矮、黑白、美丑、是非、善恶等,所以只有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最终才能知行合一。
父在观其言;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善矣。这一段文字应算做颇为熟悉,只因近一年的句读论语诵读,此句当属耳熟能详。但是并不曾深入地探究过这段文字深层次的意思。经过张老师的解读,才豁然开朗,即刻顿悟,此段并非要学习父亲的言行而不曾改变,便是孝;这里“其”的意思是指儿子,而不是父亲。孔子说,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儿子的志向,而父亲去世后 ,则要考察儿子的行为。若是他对父亲合理的部分长期不加改变,便是尽孝了。其实每个人都不曾是完美的,但是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和特长。只要为善并遵丛自己的内心去做事,一切便浑然天成。
分享期间,张老师边为我们煮茶,边娓娓道来。从无善无恶到王阳明为圣贤而读书,从王通的为改变世界而三十年潜心做教育,创造了大唐盛世,从“父在观其言”讲到初心的含义。最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其实这也是诸多人内心的一个症结,每当面对如水而逝的时光,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徘徊而不知道该如何决择的时候,那份因矛盾着而遍布身心的苦楚,常如天边的孤燕,不知燕群去向何方,亦不知自己情归何处。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初心。
初心是不同于简单的愿望或是目标,初心是指引着你前进的航标灯,当你疲劳的时候,望一望那一盏燃在心底最明亮的灯,就有了无限的动力和方向,无论怎样的境遇,都能够始终不违初心,做最真实的自我。若是你的初心不曾使你有这样的动力,想必那也不曾是你的初心,若是你的初心,且未蒙你诸多的个人意念,你始终不忘初心,自在前行,你便永不会是那落寞天空里的孤燕,生活于你便是富足的。
苏轼“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翟灏“小水长流,则能穿石”,屈原则“虽九死其犹未悔”,王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其言终是不过提醒我们回归初心,方得始终。最美丽的日子都是一件一件小事连缀而成的,若是守无善无恶之心,在忙碌的生活之余,剪一段时光,于一本书,一杯茶,一段音乐中,或是静与灵魂对话,或是三五友人一起评书,便是这一桩小事,也可以汇成耀眼的星河,那么,我愿在星河的斑斓里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