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半山文集》里说的:人的这一生,只要自己愿意,并有所行动,真的可以得到无数次像蝴蝶一样的蜕变,每一次蜕变都是绝对的新生。
习惯早起,喜欢早起,可以追逐晨曦,可以和初升朝阳的蓬勃一起奔跑。每一个清晨的时光都是美好的,醒来即意味着是重生,能过好每一个今天,也能从容以对每一个未知的明天。
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人要无条件接受孩子当下的一切,帮助孩子,其实就是帮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帮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每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不必成为别人,做自己!
我认为“全面接受”就是没有任何挑剔没有任何条件全方位地接受,而不是按照大人的思维模式去定义孩子,如果大人做到对孩子的全面接受如果最高难度是五颗星,我会给自己的情况给四颗星,我能接受孩子的普通平凡和成绩的不优秀,虽然我培养出了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我的孩子并不是成绩最优秀的,相反,他的成绩平平,但他有很多优秀品质值得骄傲和夸赞:乐观,善良,懂事,体贴,懂得感恩。
在我的教育过程当中,时常会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比如说在三四年级开展阅读,做摘抄,时至今日,没有一个学生准备摘抄本,至于是否真正去阅读更是不得而知,无数次告诉他们阅读的重要性,从春天说到了夏天,但是在学校的时间有限,还有其他科目要学习,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不是我一个经典诵读老师能把他们培养出来的,需要家长的监督,语文学科的协助,学生自己的约束力。
课堂上目睹他们空洞的眼神,还有朗读时的吞吞吐吐,禁不住挫败感丛生。尽管如此,我仍然坚信,总会有一两个学生会读会写会积累,还是堂堂念叨一番阅读写作的重要,不渴盼阅读的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能成为一束光照亮他们未来学习生涯即可。
能改变自己并不断改变自己
尝试改变自己也未尝不可,素黑说:“从来没有命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著。世上没有不能失去的,除了内心的自由。”
打开领读的《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的同时,倒吸一口凉气,真正专业的心理学书籍,看到同行分享的课件制作精美,分享专业,我这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还硬往里跳的节奏。
想当初,接这本书领读任务时,完全是书名字吸引,我以为像我读过的张德芬的心灵三部曲《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或者至少像海蓝博士的《不完美,才美》;或者像素黑的《一个人不要怕》,更或者像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
然而,我错了,读完译者序,了解到这是一本极为专业的心理学著作,作者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持有不同的见解,而这一切对于我这个只在心理学门外徘徊的新手来说,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改变,改变了我之前的阅读习惯。
认同作者的信念:人既有能力,也有要求去发展他的潜在可能性,使自己变得优秀……人只要生活着,就能改变自己并不断改变自己!既然如此,那就打破原有的阅读习惯,突破一下自己,尝试一下不同的阅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