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经历了在电视上找片看的痛苦之后,我就一直在想,普通观众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电影评分体系?
注意,以下观点建立在“普通观众”的基础之上。
很多人在无聊的时候会想要看部电影消磨时光,当然如果能有点零食在嘴边就更好了。但这看似简单且惬意的想法,却并没有它看上去那么美好。通常的情况是,零食有了却没有久久找不到好片。那么找一部中意的电影究竟有多困难呢?首先你要确保有资源,其次你要有明确的大致范围,如果是选择困难症,建议不要尝试自助观影。
如果以上都解决了,假设有了一个神奇的全资源网站,有了大致的选片范围,这个时候就可以进入到最后一步了:选片。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就算手上的零食都吃完了,你都不一定能看得上电影。问题出在,你需要鉴别一部电影是否好看,而最快捷的方法是看豆瓣评分。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因为在国内实在没有比它更可信更权威的了。
虽然豆瓣近年总传出有水军刷分,偏爱文艺片和外语片等负面消息,但在国内,它的地位和可信度仍然是首屈一指的。这从所有的影视类自媒体在介绍某部电影时,总是二话不说先亮豆瓣评分就可以看出来,它在评分上还是相当理性客观的。那么,除了豆瓣评分还有什么可以参考呢?各大票务网的观众评分和影评人推荐。但是,这需要一些技巧。你需要分辨出这是否是一部有流量明星的电影,影评人的影评是否是软文。这都影响着电影的评分。
那选择了豆瓣是否就万无一失了呢?显然不是。甚至,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豆瓣有时候还没票务网站的观众评分管用。因为在豆瓣评分中占重要地位的因素有许多是我们不需要的,而这些因素对观众评分的影响却很小。豆瓣作为权威评分方,必然会将一部好影片应该具备的因素全部考虑进去,诸如剧情,逻辑,演技,拍摄等等。
而在豆瓣选片就如同选酒店,当我们选择了一家五星级酒店时,它必然有柔软亲肤的床上四件套,贴心舒适的服务,优雅内敛的装修等等。但是,这就要求我们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放在电影上,当我们面对一部艺术水平很高,内涵相当深刻,逻辑相当严谨,拍摄手法相当有档次的电影时,就是要有足够的艺术欣赏水平以及想要去探索的意愿。但是,作为普通观众,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水平一般,逻辑说得过去,看起来不尴尬,重点是有趣,节奏明快的“经济适用型”电影。
《摆渡人》上映的时候,已经不能用恶评如潮形容了,那是如海啸般摧残着电影的口碑。我一开始看到它的豆瓣评分是不想去看的,但是朋友硬要去接受一波洗礼,我也只好跟去。等从电影院出来,我们都相当疑惑:“没有那么差啊,难道我们病了?”是的,那个时候我们看的就是一个”热闹“,“不尴尬”,管它其他如何?相对的,后来《银翼杀手2049》上映了,我们兴冲冲的赶过去看,结果他睡了整场。
这让我想起老郭前些年在相声中常说的一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当然,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文”,也没有绝对的“武”,更过的是相互包含。在电影上亦如是,演员,剧情,题材,这些是文;逻辑,手法,演技,道具,这些是武。有些人就是喜欢看热闹的,有趣的,节奏明快的,而有些人就是喜欢看内涵深刻的,有隐喻的,“上档次”的,这才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想说的。
豆瓣评分是偏理性的,而观众评分又太主观,如何打造出一个适合所有人的,兼顾文武的评分体系?我觉得标签化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将所有的影视作品贴上标签,坏在哪里,好在哪里,用标签贴出来,是逻辑混乱了,还是内涵深刻了,是演技尴尬了,还是道具考究了,都提炼成标签,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就用关键词搜索,以自己的意愿为导向,这才是普通观众想要的。而这种方式在大数据时代,实现起来并不会太困难。边吃零食边看电影的愿望希望能尽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