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经过疫情,再次看到孩子的时候,觉得孩子长开了,好看了。同样经过一个假期,感觉孩子真的长大了,能言善辩,头头是道。
合班的时候,已经“见识过”中班孩子的“义正言辞”,真是到了自己班孩子身上,还有些不习惯。他们不仅面对我们提出多添点饭这一举动“意见满满”,还能够告诉我,“吃饱了就是吃饱了,一口也多不了,你看再来一口,肚子就爆了”,理由充分,给予批准。提出小值日生的概念时,“老师,值日生只是扫地吗?”意味深长的眼神,提醒我是否还有别的“好处”,“哦,那我不当了,你让别的小朋友做吧!”
他们好像不再喜欢贴纸、钻石,更喜欢独一无二的,就好像我们从来没有用过红爱国心,在他们眼中,那个比钻石更“值钱”!为了一个红爱国心的贴纸,不怎么喜欢的也能够快速吃光,不需要提醒也能够擦桌子送餐。孩子不是不记得了,而且也开始对我们“有策略”的撒娇讨巧了。
除此之外,孩子的小嘴巴更加“锋利了”,总是有孩子在帮我反馈小朋友的信息,然后得意洋洋的样子,好像再说,老师,你看我都能干啊!
经过一年这个小社会的历练,当初入园哭鼻子的小豆包也成长了,不仅仅是个子长高、身上长肉肉,心思也细腻了。
当看到我在收拾纸巾盒时,班上的小豆豆自己主动帮我把空桌子上的纸巾盒收起来;当孩子睡午觉时,想拍拍他们,“老师,我能自己睡!”;当来到新教室,虽然新老师很好,他们也会小声的问,“那么张老师呢?刘老师呢?”,看到张老师没有上楼,也会说,“张老师是别的小朋友的老师了。”原本以为,他们的记忆就好像金鱼,七秒钟,他们的心中,张老师就是他们自己的张老师!孩子的心思细腻的让人心疼而感动。
孩子的心思,没有我们想想的那么简单,无论进行任何活动时,应从孩子的切身体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