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昨天写了王传君,今天再把《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里的一个人物拉出来说说:
勇哥。
勇哥在电影里是一个救世主一样的存在,他卖便宜的印度仿制药,救了一群白血病病人的命。一开始是为了钱,为了让自己的老爹活命,为了不让前妻把儿子送出国。后来,就是出于良心。
勇哥好吗,太好了。冒死从印度买500块一瓶的药,运到中国一瓶还卖500。后来印度药厂被查,他从印度的药店买2000块一瓶的药,运到中国还是卖500。
他何止是好,他简直就是救世主。
可是勇哥这样的人,也只能在影视作品里存在。
在现实中,这种人活不下去。
替换高清大图
看过电影的小伙伴们应该还记得:
勇哥被另一个假药贩子知道了自己卖走私药的事情,还让警察给搜了店,吓得不轻,决定洗手不干。他把药的来源给了那个假药贩子,让他接替自己卖,就是价格比原先贵出很多。
勇哥想要退出,因为他知道,一旦自己被抓进去了,他的在病床上的老爹只能等死,他的儿子也要被送出国,他的家庭就会肢解。
他想自保,这有错吗?没有错。
但换来的是什么?
黄毛看不起他,摔了酒杯愤愤离桌,吕受益的媳妇把吕受益的死怪在他身上,原先把他奉为神一样存在的病友们,冷眼相对。
这就是圣贤的悲哀。
替换高清大图
我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
幼儿园里有三个小朋友,甲乙丙。
吃过午饭,会一人发一块糖。
甲不喜欢吃,每次发了糖都给乙吃。
刚开始,乙很感谢,
但久而久之便习惯了。
习惯了,便理所当然。
有一天,甲将糖给了丙,
乙心里就不爽了,
她忘了这块糖本来就是甲的,
甲想给谁都可以。
她与甲大吵一架,从此绝交。
第二个:
一个乞丐到一户人家乞讨,
一位年轻男子给了他十块钱,
第二天乞丐又去,
那位男子又给了他十块钱,
就这样,持续了两年。
第三年,乞丐再去乞讨时,
那位男子只给了他五块钱。
乞丐就质问他:
“你以前给我十块,为什么现在只给五块?”
那位男子说:“因为我结婚啦!”
乞丐大怒,啪地一巴掌打过去:
“他妈的,你竟然拿我的钱去养你老婆。”
跟电影里的病人们,像不像?
替换高清大图
为什么好人做一件坏事(错事)就被全盘否定,
而坏人做一点好事就是良心发现呢?
给大家讲一个效应:损失憎恶效应。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
曾做过一个著名实验,
他对一群实验对象说:
“向上抛一枚硬币,
落地正面,你就赢100美元;
落地背面,你就输100美元。”
你会参加这个赌局吗?
大部分实验对象选择了拒绝——对他们来说,失去100美元的恐惧,远比得到100美元的欲望要强烈得多。
接着,卡尼曼改变了实验方法,
他先给每个人发500美元,然后说:
“你现在面临两个选择。
一个是:立马退给我250美元。
一个是:抛硬币,正面朝上,这500美元全给我;背面朝上,你不用退任何钱。”
结果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抛硬币,
为避免250美元损失,他们甘愿冒险。
卡尼曼总结这个实验时说:
我们天生就对“损失”更加敏感,
为了避免损失或找回损失,
我们常常会失去理智和判断。
病人们为什么会恨勇哥?
就是因为他们一直习惯了“得到”,
所以当他们失去“已经习惯了的得到”时,
就会因“损失”而产生“憎恶”心理。
在中国,做好人的成本是很高的,
所以,别做老好人。
“你每天都给一个人糖果,
哪天不给了,他就会恨你。”
替换高清大图
当然了,并不是倡导大家不做好人,
而是要做会“作恶”的好人。
什么是会“作恶”的好人?
就是要懂得有节制、有拒绝地去做好事,
不要让别人对你寄予过高的期望,
更不要培养别人一直索取的习惯,
不然你的生活成本会非常高昂。
勇哥重新开始卖药的时候,在码头他问黄毛:
“你是不是特看不起我?”
黄毛说是,以前是。
勇哥笑了。
黄毛现在看得起他了,佩服他了,是因为勇哥接着去卖药了,一分钱不赚,还往里面倒搭钱,把自己工厂的营业额去补药的差价。
如果现实中真的有勇哥这种人,会死得很快,而且很难看。
替换高清大图
《我不是药神》里的病人们,不能说他们是坏人
他们只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危急关头,这是人的本能反应
但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这种人,
这种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
索取完了还要把你骂一顿的老狗逼。
这种人,才是真的坏人。
每个坏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
在这个价值观里,他坏的逻辑是自洽的。
所以千万不要期待坏人会变好,
哪怕他偶尔做了一件好事。
当你遇到坏人、恶人和一直索取的人时,
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拉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