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选择是很霸道、果断又无情的。它不容忍弱者,对于受苦者也无动于衷。它欣赏强硬、有精神、健康的生物。你可能会以为,被这种力量塑造的生物,必定会带着它的特征, 也必定得承受这样的自我形象——它们注定要艰苦奋斗、追逐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死活。而自然选择也必定会离弃侠 义的自我牺牲行为。扬眉吐气的应该是自私自利。
但是,仔细观察大自然,你会发现情况并非都是如此。你很可能会看到显然非常不自私的动物,尤其是它们对待同类 的方式:发出天敌警报、分享食物、相互理毛以清除寄生虫、 领养孤儿、打斗时并不残杀甚至伤害同类、而且彼此用许多文明方式来沟通。说真的,在某些方面,它们更像是伊索寓 言里的道德典范,为了社群努力尽自己的责任,精神髙贵且行为慷慨;而不像自然选择应该会喜欢的强硬、自私的个人主义者。这类行为抛出了一道难题给达尔文的自然观点。这道难题被称作“利他主义难题”。
而且,它当然也是古典达尔文理论曾经面对的问题。但现在已经不是了。现在已经没有困难了,至少在理论上可以说得清,为何一只动物可能会看起来像是利他主义者,为何它可能愿意舍弃自己的时间、食物、领土、配偶、甚至生命, 以帮助其他个体。
一只小鸟发出警戒叫声。这看起来真是一项高度利他主义的行为:警告其他鸟儿危险逼近,但相对地,却提醒天敌 注意到小鸟自己的位置。我们要如何解释这件事?我们如果 采用生物个体中心的观点,可就无法解释了。更槽的是,我 们若采取群体或是物种层次的观点,可能又太容易就“解释”清了!然而,我们马上就会看到,这样做,反而会陷入一团弥漫在达尔文理论里数十年的谜雾中。但是,如果我们持的是基因中心的观点,难题立即令人满意地迎刃而解。
首先,考虑近亲选择。这是自然选择会欣赏的一种原则:生物个体帮助亲属的行为,即使这 项帮助会耗损自己的成本。但它是怎么运作的?
试想假若有一只基因具有这种效果,它能使所寄居的个 体表现出这种行为,以便帮助和自己同样版本的基因也能在其他个体内繁衍--只发出警戒叫声的小鸟能帮助其他鸟-儿,但是只限在其他鸟儿体内也具有一只“能表现出同样行 为”的基因时。在其他条件都相等的状况下,一只能令持有者“表现出这种有差别的协助政策”的基因,显然很容易繁生众多。但是,关键在于,这种协助必须要有差别性;如果身上不具有警戒叫声基因的鸟儿,享受到的帮助和具有该基 因的鸟儿一样多,那么,自然选择将不会喜欢这个基因。
然而,要一只基因去“辨认”其他生物个体身上是否也 带有自己的版本,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一个方法可以增加 命中率,让利他主义只扩及它的延伸目标,粗略点说,那就是“在家族中执行”。如果我身上具有某种利他基因,那么我 的亲人也带有该基因的概率,必然比族群中随机取样的个体 来得髙。血缘愈近,我俩共有该基因的概率也愈大;血缘愈 远,共有该基因的概率也愈接近族群中的随机成员。我们若 思考这只利他基因的可能分布情形,就能看出自然选择的偏 好可能会是什么了。例如,假使我有权选择救自己一命,或是救2名兄弟,.或是救8名堂表兄弟姊妹,那么,在其他条 件不变的情况下,自然选择将不会在乎我作何种选择。然而, 如果我能拯救3名兄弟或是9名堂表兄弟姊妹,那么,自然 选择便会嘉许我的自我牺牲利他行为,赞赏我拯救亲人胜过 拯救自己。
平均说来,像这样具有利他救命性质的基因所繁衍的数目,将会超越不具这种利他、只顾自个安危的基因的繁衍数目。但是,在进行这类选择时,其他方面的条件必须完全相同。至于,为何我们并未看到生物体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挽救大把堂表兄弟姊妹的性命?原因在于现实生活中,不太有机会把这么多的堂表亲戚都拉聚在一块儿。此外,协助的 方向为何老是单向的(即使遗传关系很对称),原因在于现实上的不对称;因为父母的地位总是比较适合喂养子女或教导子女飞行,反过来由子女协助父母则行不通,而且同样的情 况也发生在年纪较长的手足协助弟妹——道理和父母协助子女相同,否则每项协助才一送出,就会被原封不动地退回来。
我们能根据这一切看出,尽管名字叫做“近亲选择”,帮助亲族并不比帮助其他任何人来得神奇。只不过,近亲选择可能是一种有效率又实际的法子,通过它,利他基因得以演练其识别术。这种识别规则里并不需要认出像是兄弟、姊妹、 侄女、外甥这般细微的关系。它们可以做得非常简化:“帮助 和你同巢长大的成员”或是“帮助那些气味和你一样的个 体”,又或是“帮助你的邻居”(对于习惯待在同个地方的动 物种类而言)。
这类案例在真实生活中处处可见。许多种地松鼠,例如uSpermophilus,雌性(和雄性不同)都和近亲住在一起。这种习性让近亲选择更有发挥的空间。而且,据了 解,雌地松鼠在做出警戒叫声这种髙度危险的行为时,会因母亲、女儿或姊妹的关系而有不同。塔斯马尼亚土母鸡 (Tasmanian native hen)也是一个例子,它们的生育小组 成员有时为二雄一雌。结果发现,在这种情况下的两只雄性 原来是兄弟(当雄性过剩时,对于已配对的雄性而言,与其 把兄弟赶出去,不如和它分享配偶更具有选择利益)。近亲选 择有时候也包括‘‘在巢中帮忙”,也就是放弃交配,在巢中帮 忙养育其他成员的子女;目前已知起码有150种以上的鸟类, 会出现这种行为。在大部分案例中(虽然并非全部),在巢中 帮忙的年轻鸟类均为受扶养者的兄姊或近亲。在某些状况下, 例如,领地内的饲育地点非常稀少时,协助养育亲属可能比 自己尝试生育来得划算。
但是,如果受益者并非该动物的亲戚呢?那么,我们又 得如何解释利他行为?互惠是一个答案。
从外表看来,利他主义真正能带给成员的好处究竟是什么?好处是:它们能通过更有效的合作方式,相互交换利他恩泽,而这是单打独斗无法提供的。良好行为所耗费的成本, 可以被回报的良好行为利益给抵消。但是,这般温馨、互利的安排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对于一名自私的达尔文主义策略家而言,这自然也是大行剥削的好时机。当然啦,合作能够得到报偿,但是,背信行为会不会带给背信者更多报偿呢? 放心,它绝对无法进化下去,因为叛徒从日渐减少的资源中搜刮好处,却不予回报,因此合作会渐渐衰减成骗局。只有 每位成员都愿意合作,每位成员才可能过好日子;但是,如 果每一生物个体最在意的都是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结果, 免不了大家都活得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