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我已认真阅读了15条,受其启发,继续写一写我的老师。
今天写的杜老师是我上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上初中那会儿也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背井离乡”外出求学,那时候(现在也是),一个乡镇的中学都坐落在乡里(镇上)——就是这个乡(镇)政府所在地眼皮子底下,我们村里自然是没有初中可上,所有考上初中的学生都要离家带上行李去乡里上学。
来到乡中,分入一(四)班,遇见了杜老师。杜老师四十多岁,个子瘦高,经常穿着一件洗的发白的夹克,因为都是农村人,也蛮朴素的。他教我们语文,在我看来,杜老师的语文课极有意思。每一篇课文杜老师是怎么讲的,现在真没太深印象了,无非也是读文,分析句子之类的,那些并没有引发我的兴趣——所以至今我对初中语文课本里的内容记忆不是很清晰。但是,杜老师的课堂上有很多课文、课本以外的东西——这个是让我兴奋不已的!
每每上课,杜老师往讲台上一站,不慌不忙,甚至慢慢悠悠地就开讲了,他讲课声音不大,也不用普通话,也没有多少激情,甚至没有多少面部表情,更甚至还总带着点睡眼惺忪的晕乎感。他的课堂既不设悬念,也不发难提问谁,就那么自顾自地持着课本用我们地地道道的方言讲,就跟一大堆人没事儿遛弯或在日头地儿闲聊一样,经常是讲着讲着就扯到课文十里开外去了,不经意地翻眼看看书,才忽的意识到扯远了,挠挠头就又回来了,再回课文时和刚刚讲的那些怎么也不搭噶,根本没办法自然衔接上。然而即便如此,下节课依然如故,脚踩上西瓜皮就自由轮滑了,至于滑到哪儿停下来全靠缘分——在我看来,杜老师课堂的趣味恰恰就在这些旁逸斜出的段子、包袱里,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趣、全新的世界,杜老师会在课堂上讲到一些历史典故、奇闻轶事,他讲出来的故事很有趣,虽然他每次讲都是磨磨蹭蹭的面无表情,虽然有的典故讲了好多好多次,但无一例外地让我笑得满地找牙,从未厌烦过。
从杜老师身上得到的启发是,作为一位老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哪怕是多储备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拿给学生都会为课堂增趣。而一个语文老师就务必再读些史书,熟知些历史典故了,首先,就语文本身而言,就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而文史从来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文中都与历史密切相关。比如你学蒲松龄的《狼》,会不会讲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会不会发现蒲松龄的作品几乎都与鬼怪、邪恶有关?而且最终都是邪不压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种结局?那么你会不会再顺势走进蒲松龄所生活的那个朝代去了解蒲松龄这个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际遇?……好,不说了,若把这些理清楚理透彻,那么,相信《狼》这篇古文就能上出天花板级别——我们回到起点:这里边是不是牵连着历史知识?是!孔子所处的时期为什么叫春秋时期?那是因为《春秋》这部巨著是孔子负责整理的——这里面有没有文与史的关联?有!《笠翁对韵》中的“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能看得懂吗?庄周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与同时代的孟子、荀子、张仪相比,如果说孟子在慷慨激昂地辩论,荀子在热情洋溢地演讲,张仪在纵横捭阖地游说的话,庄子则显得默默无闻,他既没有去向诸王进谏,也没有强大的朋友圈,甚至过得很寒酸。但是,庄子的内心极其富有,他洋洋洒洒写下的《庄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超级有趣的灵魂。他时而俏皮,时而凝重,时而悠闲,想象力极其丰富。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长着几千米宽的翅膀的鸟——鹏,看到了变来变去的蝴蝶……他的思想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只有回到那个历史时期,才能真正读懂庄子,不是吗?如果我们语文人能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我们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拎成一条知识线,当这些线纵横交织,一个学期下来就是一张牢牢的知识网啊!
我想这应该是杜老师教给我的最可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