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麻雀》讲完了,花费了两节半的时间,孩子们笑的人仰马翻,不亦乐乎,我也走出了多日来对孩子们的狂轰乱炸(暂且丢去期中考试的烦恼),带他们“玩”了两节语文课。
这篇课文是习作单元安排的一篇讲读课,旨在通过用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凶恶的猎狗想要攻击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小麻雀,致使猎狗望而却步的故事。文中用几处细节描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达到自己能够用一定的顺序把一件事写清楚的目的。
之前的语文教材中没有专门的写作单元,不知道怎么下手讲这样的课文:是和以往一样讲解课文,还是从写作出发,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为重点?记得第一次备课,我忽略了这个单元是写作单元,还在纳闷,这一个单元只安排了两篇讲读课,编者的意图何在?在深入看教学用书和县教研室视导检查工作所做的简短部编教材培训时,席利平老师专门培训了习作单元,才知道习作单元的编写意图。
习作单元讲读课文不同于阅读课文的精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的方法。因此,讲读课文的教学,自然也会让人想到要从课文中提炼出一些方法让学生学习。但是,习作单元着力培养的习作要素,与直接指向学生怎么写事、怎么写景、怎么写物、怎么写人、怎么围绕中心意思写、怎么表达真情实感等习作要素是有所不同的,它本身并不指向写的方法。
明白了这些意图后,习作单元讲起来就轻松了。在常规的处理课文后,我抓住课后两个习题:一是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二是文中怎样描写老麻雀的无畏和猎狗的攻击和退缩?
学生通过观察和研读,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第二个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比较难了。我就让学生在文中找到描写猎狗和老麻雀的句子,反复读,又结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两种动物的特征,孩子们很快就在文中找到了描写两者的句子,又通过朗读指导,孩子们读出了猎狗的凶恶和老麻雀的奋不顾身。
接下来又让学生在文中找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句子,这些也是作者的写作方法。孩子们找到后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和写作方法,我告诉学生,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这样文章才能够更加丰富多彩。
读好了,学完了,怎么样才能让孩子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呢?
演!
一听到让表演,几个爱显摆的争相举手示范:第一组,猎狗软绵绵的,惹得孩子们大笑不止,还有同学说,这猎狗肯定娘娘腔吧!第二组上来的“猎狗”龇牙咧嘴的,可老麻雀看着病塌塌的,光会瞎扑腾,没有一点“无畏”和“奋不顾身”的样子,这种情况下,立刻有同学蹿上讲台,把那只没精神的“麻雀”轰了下去。
台下,早已经笑的“溃不成军”、东倒西歪了。我在他们兴奋的时候,布置当堂小练习《课前一分钟》,此“一分钟”非彼“一分钟”,我让写的“一分钟”是上课铃声响后的一分钟。因为最近一段时间,踏着上课铃声进教室,总发现孩子们不会做课前准备,只顾大声喧哗,上蹿下跳,看见老师进教室才安静,赶紧从课桌里扒语文书。我要求100字,需要用三个以上我们学过的形容声音等的四字词语,并且在5~7分钟内完成。这就检验了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速度。
这不,有一个学生这样写到:
“叮零零”,上课铃响了,班级乱成一锅粥,真是人声鼎沸,有还在教室里打卡(一种小圆纸卡片)的,有俩人凑在一起窃窃私语的,有在教室里乱扔纸条的,但也有在震耳欲聋的响声中看书的……总之,乱哄哄的。这时候,语文老师进来了,刚才还在乱的同学瞬间坐的特别端正,鸦雀无声,从课桌里随便抽出来一本书,装模作样地在看书。
还有好几个同学都能够连续使用三个以上的四字词语,并且把教室里学生的各种各样的状态描写的很清楚。
连续两节课下来,孩子们特别累,但都觉得特别高兴,连说带笑,连演带写,孩子们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或许就是这样慢慢锻炼的。
今天再进教室,孩子们安静地看书等待老师上课,静悄悄的,看来语文课堂,也可以“玩”着上,孩子们会喜欢,也会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