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气的时候,会有哪些表现呢?
可以分为两种相反的表现,一种是向内发泄,另一种是向外发泄。可能听字面意思,你就能了解个八九不离十了。
向内发泄,是指我们习惯性的强压怒火,不外露,但会把自己憋个内伤。这种处理方式,带来的坏处对女人影响很大。很多妇科疾病,都是由于气郁攻心造成的。
而向外发泄,指的是愤怒的时候会直接爆发,发泄一通之后,自己一时很爽,但造成的影响也很严重,因为不论你是对家人发火,还是对外人发火,自己撒完气心里舒服了,对其他人带来的是不太敢靠近你的心理阴影。毕竟,谁都不愿意放个炸弹在自己身边吧?
所以,在生气的时候,不管是向内发泄还是向外发泄,都不值得提倡。可能我这么说,你会想,生气了又不让我憋着,还不让我释放,那我该怎么办?
其实,如果我们知道,为什么自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了解生气的起源,就有法子化解了。
常见的导致我们生气的认知扭曲,有4种类型。
首先,最容易产生的认知扭曲,就是“贴标签”。当你在和别人有冲突的时候,无比愤怒的你会在心里痛骂对方是“浑蛋”或者“人渣”,这时的你已经在给对方贴标签了。当你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就是他真的很坏,人品不好。下一步,就是对人不对事了,愤怒升级。
如果你用这种方式否定别人,就只会记住对方让你不顺眼的种种细节,其他的优点会直接隐形,这是因为你选择了视而不见。
但事实是,每个人,每个个体,都集合了优点、缺点和中性的特质,大家都是混合的复杂体。乱贴标签,会让你义愤填膺,让你在心里给他打个大大的叉号。
第2种认知扭曲,叫“读心术”。读心术是指,你因为对一个人有意见,会主观臆测对方做事的原因,并在心里认定,他就是这么想的。
比如,女孩子遇到男朋友表现不给力、不够体贴的时候,就会觉得对方不够爱自己,男生回消息晚了,会想“就知道玩游戏,根本就不爱我!”
靠主观臆测来解读对方,难免有些偏颇,毕竟我们不能扒开对方的脑袋,看到他在想什么,其实就是在给自己找气受。
第3种认知扭曲,是“放大镜”,也就是你会不自觉把一件不太严重的事情无限放大。原本孩子只是这一次考试没考好,你却能想到他会因此被判定考不上好的大学,过一个糟糕的人生。这样诚惶诚恐地养育孩子,孩子也会一直生活在你给的巨大的爱的包袱中。
最后1种认知扭曲,是“你应该”。看到一名陌生人闯红灯,比你早过了10秒钟马路,你会望着他的背影生气,觉得他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同事拍领导马屁,本来和你没关系,你也会在心里暗暗生气,觉得她应该规规矩矩;和家人去餐馆吃饭,服务员招待得慢了,也会气得拍桌子,觉得对方应该殷勤服务,让我满意……
这么一罗列,发现“你应该”的想法出现的太多了。这样“你应该”的句式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你潜意识里会觉得,对方都需要标准来做事。只要他没有达到你认为的对的标准,你就会陷入恐慌和愤怒之中。
可是,别人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自由意志的,他们的想法总不会一直如你所愿。所以,“你应该”这个句式,是需要我们去慢慢消化掉的一种不好的思维方式。
综上来看,不论是“贴标签”、“读心术”、“放大镜”还是“你应该”,都会导致我们忽略事实本身,沉浸在自己的愤怒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