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PRESSONE之所以要创建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内容交易及分发网络,应该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项目的CEO李笑来的个人心结。李笑来本来就是一个畅销书作家,出书被出版社割韭菜,在互联网上开专栏又被互联网平台割韭菜,写文章也被肆意侵权。
于是,李笑来将自己关进一个小黑屋(哈哈),不许任何人打扰他。终于,经过苦思冥想,决定“起义”,搞一个去中心化的数字内容交易及分发网络,这便是PRESSONE。话说,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分发都存在哪些罪状呢?
一宗罪:免费的商业模式,导致海量数据被互联网寡头占为己有,并且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
“免费+广告”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虽然能够带来可观的规模效益,但互联网运行产生的海量用户数据被互联网寡头牢牢占为己有,并且成为他们获利的工具。比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已经在利用用户的购买记录,进行有针对性的商品信息推送,用户本来没有购买某些商品的需求,但经过有针对性的推送后,从而导致用户购买的可能性增加,商家从而获利。
另外,互联网寡头收集了大量的用户数据,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可能存在数据隐私泄露的风险。这种事情已经屡见不鲜,刚刚不久,网上就流传华住旗下所有酒店近5亿条的数据被贩卖。
二宗罪:收费的商业模式,流量来源和分发渠道被垄断、交易成本高昂,创作者回报不合理。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成就的是一个个互联网寡头们,他们将绝大部分的数据、资源归为己有,而个人所拥有的资源极其有限,所以创作者只能依附于平台。这样,就存在平台店大欺客的可能,创作者也就失去了发言权。
比如,【得到】上面,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专栏,订阅用户超过20万,总收益达到4000万,但平台首先分去一半,作者交完税后,拿到手的只有900万。【得到】上的专栏作家都是业界的精英,在与平台的合作中尚且如此,那些默默无名的小作者就更没有话语权可言了。
微信公众号的成功离不开千千万万的作者的贡献,但除了极个别的明星号从中获得了平台发展的红利,多数作者只有贡献,没有得到一丝的回报,这明显对作者太不公平。
三宗罪:确权和分发过程中的垄断与封闭,导致小额高频交易难实现。
在以往,普通人的文章上报,上期刊难比登天。随着互联网的日益繁荣,文字创作便也迎来了春天。但同时,互联网作者在创作中也面临着一些尴尬,当作品中需要一些图片、音乐等素材时,苦于找不到版权售卖方,冒然使用又可能会面临侵权的风险。
导致小额高频交易难实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平台商跟作者在认定著作权并签署代理协议这一过程中需支出不菲的人力成本。而耗费同样的成本,大额交易的利润更高,这驱使平台商都倾向于销售“重型”内容,而不愿意销售小额内容。
(2)基于前面的原因,平台商对小额内容不感兴趣。而传统互联网模式下,数字内容的定价又依赖于平台商的角色,因此导致大量数字内容或授权都没有公开定价,消费者更是缺少购买的渠道。需要单独联系作者本人询问报价,以及交易双方签订、执行、验证合同都需耗费高昂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四宗罪:数字内容侵权行为泛滥,并且难以追踪版权。
基于前面所述,由于找不到版权售卖方,或者购买成本过于昂贵,一些具有版权意识的创作者面临尴尬的选择。但同时,也同样存在大量的作者在未征同意的情况下,肆意引用、摘抄、转载的恶劣行为。
知识内容数字化后,复制、粘贴的低门槛导致数字内容盗版、侵权泛滥。并且,由于授权历史无法追踪,一旦产生版权纠纷,很难进行内容的版权认定。
此外,PRESSONE白皮书专门强调了高频、小额的内容交易。猜想,这个应该是PRESSONE想要着重、首先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场景。都有哪些内容属于高频、小额交易呢?
(1)整本书的单个章节或片段
(2)一篇独立的文章、段子、短视频等
(3)一支音乐中的某些小节
(4)单张或少量的图片
(5)一套表情包
(7)面对某些应用方式较为特殊的、难以定价的内容,比如一段程序脚本、一套字体
以上这些不起眼的内容,看上去不成体系,但实则商业价值巨大。在旧的商业模式下,这些需求真实存在,但市场被商业模式抑制了。创建一套新的模式,消除平台和中间商垄断,降低交易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和交易难度,真正打通整个数字内容的交易和分发渠道,这种小额、高频数字内容才能爆发出巨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