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静安寺的INSHOP里面做了个小小的环保教育产品-“环保出行”行动魔方。这个产品包含了18个木头做的方盒子,通过在盒子的六个面贴上不同的图片可以玩大概26个游戏。因为这款游戏的原因,跟做投资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她问了很多关于商业模式的问题。老实说,我本来以为这是一场非常“轻”的谈话,也没有想好说辞来“敷衍”对方。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我并不能很好的说清楚我的产品到底解决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预测整个的市场潜力或者是预期的规模。对方尖锐的问题也没有帮我更好的厘清这个思路,但是给了我很多关于小确幸的思考。
我所开发的产品,并不是个全新的产品,颠覆性的,更多的是就已有的产品进行改造。这种改造也并不限定于商业领域或者是公益领域,更多的是将商业忽视或商业没有动力(主要是没有盈利动力)做的事情,公益缺乏相应能力去做的事情把它一点一点的做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大量的开发、测试和开拓市场的成本由自己及调动一定的社会资源来承担了。仅此而已。对于我来说,这些就好像是创新中的小确幸,因为一直沉浸在这个领域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灵感袭来,然后在同时有了一笔小小的预算的时候就把它做出来。我并不指望在短时间里面能实现规模效应,相比巨大的规模效应我更喜欢在局部地区掀起一阵小风暴。这场小风暴并没有完全的改变这个领域的生态,但是对于一些关键人物(特别是那些和我一样奋战在一线想要做点特别的事情的年轻人)有一些些触动。当然,这个背后有个客观现实的原因,形成规模化改变仅仅是靠一点灵感和一点行动力就够的,我缺乏后面规模化所需要的团队、耐力等等。
说回小确幸,小确幸让我感觉很美好……在这样的美好中,我可以持续的保持高产。相反,那些看上去尖锐的问题,确实会造成一段时间的心理困扰(上一次的不愉快的谈话大概持续影响了2天)。那么是不是就要一直自我感觉良好才是好的呢?等我经历了这一段不愉快的时间之后,我觉得也不是。在高产和专注之间需要一些平衡,这种平衡让我能够去思考怎么做选择,将最优的选出来,然后去做落地。心理状态的低点反而是我做选择的良药。并且低潮本身让我的思考更客观也容易考虑的更深入全面。
不知道别人怎么处理低谷的,有幸在过去的2天里面,我女儿不在身边,工作不算很多。我一个人看完了14集关于网络犯罪的美剧。进行这些网络犯罪侦查的是一帮黑客,管理他们的则是一位前心理咨询师。当黑客们创造性的找到新的破案线索的时候,我也为他们喝彩。同时,我也发现每个人都在工作之内及之外去承担各种除此之外的压力,那种压力有的是关乎良心的,有的是关乎情感的,有的是关乎责任的,反正都比我的大的多得多。不过,似乎就靠着那点关于美好的信念,这个团队攻克了一个一个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挑战。
仅仅是做让自己开心或者骄傲的创新,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花更多的气力去挑战那些看似大的问题,应该也不会影响过程中的小确幸发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