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总被人说“这不是显然的吗?”、“不就应该这样吗?”这样的话,听起来总会觉得不解,或者不适,于是想要一吐为快。
所谓“显然”,按照词典中的解释,是指“容易看出或感觉到;非常明显”。意思很清楚,指一个拥有普遍性的智商、观察能力的人都能够不费力地理解、注意到。但这个词经常不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沟通效果,大体上有两个情况吧。第一个情况是所谓知识的诅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即:我们一旦知道了某事,就无法想象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也就是说,我们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忘记了一些信息、一些知识、一些背景可能是别人并不知道的。于是我们基于这些别人不知道的信息得到的结论在别人看来就显得像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完全不能够理解其来龙去脉,于是也无法和我们达成共识了。除了知识的诅咒这个问题外,还可能有第二个情况,那就是我们的逻辑其实并不通畅。我们自认为无懈可击的逻辑其实是有漏洞的,虽然我们自己没有感觉到,但别人已经意识到了。只是别人虽然意识到了,但可能只是潜意识中意识到了,还不足够能将其中的漏洞用理智中性客观的语言表达出来。
说完了“显然”,我们再说说“应该”,按照词典中的解释,是指“情理上、道义上必然或必须如此”。指一个拥有普遍性智商和道德的人都能够判断事情会如何发生发展,或者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做出合乎道德准则的选择。但是这个词也经常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沟通效果。大体上也分为两种情况吧。第一种情况是认为世界应该是这样或者那样的,当然,这里的世界我们不妨认为是脱离了人的客观世界。这里实际上体现的是一个认知的问题,就是世界可能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的,当然也就不会像我们认为的“应该”是这样或者那样。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自己认知能力的有限,不能认识到我们在认知上可能犯有错误,可能并没有对世界有完整的认知,那么我们就可能脱离实际,完全以自我的认知为中心,认为世界“应该”像我们认知那样存在发展。当然,世界并没有义务那样,所以就不是那样“应该”了。第二种情况是我们对情理道义有不同的理解。在同样的情况下,有的人认为做某些事情是符合道德的,而另一人认为做另外一些事情是符合道德的,或者用更准确的说法,是更加符合道德的。而这种判断虽然大体上人们有统一的认识,但在具体的情况上,确实会有不同的道德判断,于是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行动策略也就各不相同了。而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种情况的话,那我们就会陷入到以自我的道德判断为中心,由此来要求别人的地步,那就经常会发现别人没有按照“应该”去行事了。
无论是“显然”还是“应该”,当我们与别人沟通的时候,如果发现我们在强调这样的词语,那恐怕说明我们的沟通出现了问题。这种时候如果想要继续比较好地沟通下去的话,那最好还是平心静气地了解沟通的问题是什么,到底是我们对情况的了解不同,对世界规律的认知不同,还是对道德标准的判断不同,只有搞清楚了这些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才能重新达成沟通的目的。
而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只是不管不顾地继续强调“显然”、“应该”的话,那就很容易落入各说各话的窠臼,并不能真正达成沟通的目的。甚至如果再进一步的话,会造成沟通氛围的进一步恶化,形成一种仿佛对对方智力、认知、道德的鄙视与不屑。即使我们从本心上来说并没有这样的意图,但在客观上确实容易造成这样的结果。而不管怎样,如果到了这个地步,恐怕就会“对人不对事”的氛围,而这种情况下,大概怎么都不会有好的结果了。通常我们都不希望这样,那么最好就不要再继续强调“显然”、“应该”了。
2021年8月15日 经过多日折磨终于把这篇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