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喜欢的一篇课文便是林清玄先生的《桃花心木》,其中点明中心的那段话至今记得:“一个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和对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是我见过最质朴,最清新,而又最深沉的一篇课文。从此喜欢上了林清玄先生的文章。
林清玄,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从文学到佛学,悲智双运,情境兼容,不断推陈出新,自成一家之言。读他的作品就像春风拂面,轻轻地,徐徐地,却能将你郁结已久的烦闷吹散,让你在豁然开朗之际会心一笑。
读林清玄,你会发现,他的作品字里行间尽显佛理禅机,每见妙语,让人不禁拍案惊奇而又感慨唏嘘。他写道:“有人问我:‘为什么草木无心,也能自然地生长、开花、结果,有心的人反而不能那样无忧无虑地过日子?’我反问道:‘人非草木,岂知草木无心?人若有心,心在何处?’”他写人生因缘之流转,写缘起缘灭之不可思议,写如何拥有一颗绝美的心……他的文章里经常穿插一些佛学故事,那些慈悲为怀的佛祖和菩萨的作为让我见识了一种旷远的人生境界。可即便如此,我还是不信佛,因为我信的是马克思主义。我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心主义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东西。而佛学显然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佛语说“情深万象深”,我暗自想“情深,只怕伤心也深,绝望也深”。因为我不相信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能够用来解决问题。
但是,继续读下去,我的想法慢慢发生了变化。当他讲到生命的痛苦和无聊,讲生老病死之不可捉摸,讲“爱别离”、“怨正会”之无可奈何,讲失落的生命空间,讲生命根本的无聊……随着他的文字,我开始感受生命的深刻。再看到“一念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念遍满无量劫。”这样的佛语时,竟突然觉得好像有点明白了。高明的禅师在教化弟子时讲到最精妙的佛法往往不说,或曰“不可说”。佛法的玄妙或许就在于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传说,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中华禅宗的精义是一种灵犀。换作以前,我只会觉得“这太唯心了!”但作为哲学范畴的一个流派,唯心主义有其不可否认的存在价值。佛法也是如此。对佛法的理解需要一种心领神会的悟性,你只有体会到了它的精妙之处,才会信服,会觉得,它原来如此精深玄妙,毋庸置疑,无可辩驳。
文殊师利菩萨在讲到烦恼和智慧的问题时曾说:“遍天下无不是药的草!”也就是说,遍天下没有不能转化为智慧的烦恼!参禅悟道,修炼内心,都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智慧。哲学的本义也即“智慧之学”,目的也是在于追求智慧。因为智慧可以让我们平息烦恼,安顿身心,引导我们每一天都往好的方向去生活。
智慧,在佛经里另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般若”。佛说:“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执着。”看过林清玄先生的文章之后,再看生活,我突然开悟:原来遍满大千俱般若,何妨也学马恩也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