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去洛阳科学新教材的培训,听了三节15分钟的微型课,让我收益颇深。
通过三位老师的课程呈现,可以看出,他们是下了大功夫的。从课件制作、环节设计、课堂用语、实验材料都是精心准备的。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智俊晓校长讲的《我们来造纸》。通过谈话导入:你知道纸有哪些作用?纸是用什么做的?手工造纸需要哪些步骤?这一连串的问题将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主题,衔接非常自然。最出彩的就是她亲自教手工造纸这环节了,她选的材料都是大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取材方便。有筛子、水、捣蒜具这些厨房常见的物品,接着她亲自一步一步展示给大家手工造纸的过程:1、先把废纸撕碎2、把碎纸放在盛满水的容器3、浸泡、捣碎4、用筛子过滤出碎屑5、晾干即可。很有意思,这就是科学课,应该说是实验课,连我都跃跃欲试。动手、操作,这是每个小学生都喜欢的。随后老师又提出问题:1、造纸过程中有哪些感悟?2、如果没有纸,人们是用什么传递信息?将知识延伸到了今天新时代人们用手机、用微信这样便捷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很自然地学生明白了本单元的主题——科技改变生活。整个过程过渡自然、环环相扣、严丝合缝。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认为科学课应该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观察能力。老师只是单单地把课本内容像课文一样念出来,画出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既达不到教师理想中的效果,也与科学这门课程开设的初衷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