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2、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3、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4、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的鸟。
5、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译文】
闲暇时,人慢下来,心静下来,感知到了桂花一朵朵飘飞落下。
黑夜静谧。春山幽静,好似空无一物。
此时,万赖俱静。
月亮的清晖洒满春山,惊飞了栖枝的飞鸟。
飞鸟时不时地鸣叫在这深山溪流中
【赏析】
桂花开落是自然之景,短可持续一两个星期,长可达一月。若以“人闲”为因,“桂花落”为果,显然是不合理的。诗人平日为锁事牵绊,终日忙忙碌碌,何曾有心看见花开花落?一朵朵小小的桂花轻飘飘地被风吹落,声音应该极轻,何况是在夜里,说不定连树影也瞧不清楚,闻着空气中浸润的桂花香,才知花开了。闻到了被风吹至眼前的隐隐花香,才知道花落了。只有人放下手头工作,闲下来,放慢脚步,停下来了,最为重要的不仅是身体的放松,还有心要彻底静下来,才会对一直所处环境的些微变化有所感知。“桂华秋皎洁”,但为何后面接的是“春山”?我查了,原来有一种月月桂,四季常开,但在春天,香气比较淡。这更加映证了诗人不只身有闲,而且心亦静,才可嗅到隐隐香气。“夜静春山空”。山中有泉流,草木,飞鸟和走兽,一点也不空,那么,空就不是实指,而是与“夜静”同指山之幽静,好似空无一物。此处无论是人心两静,是花落无声,是静谧的夜,还是春山的幽静,都构成了统一和谐的画面:万赖俱静。
后两句在万赖俱静的背景下,发生了新的变化。古时不像现在灯火辉煌,可想见月亮一点点出来,清辉一点点照亮春山,隐在黑夜里的草木投下淡淡的影子,走兽虫鱼开始活动,万物就着光亮萌动。此微的变化和光亮惊飞了栖在枝上飞鸟。在如此安静之时,飞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和惊起时的鸣叫声一起传到诗人的耳中,一下子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力,他便更加仔细地分辨,认真地去听更远的山里的声音。果然,他听见了时不时传来的鸟声和山中溪流相和,仿佛自己就站到了溪水边亲耳闻,亲眼见。飞鸟声和溪水声看似打破了夜静山空。但正因为静的衬托,才能放大飞鸟的声音和深山溪流之声;又因鸟鸣和“深涧”(深山中的溪流),更加反衬出此时的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在矛盾中又构成了新的静的统一。
还有一个问题要细想:深山溪流不可见,但水流声一直都有,为何诗人开始时言“春山空”,前文已说明,此处空指静。一开始,诗人是客体的观察者,他的感知是由近及远(由近边的桂花到远处的深山),也是一点点增强。诗人一开始破近景桂花吸引,整体、模糊地感知春山,未加分辨、细听,自然是听不出“深涧”的,但飞鸟之声吸引了诗人所有的注意力,诗人的心仿佛也化为一只飞鸟,随其寻访山中清幽之所,至此,诗人转为主体的感受者,深山中的溪水声便倾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