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集注》
樂,音洛。知,去聲。○約,窮困也。利,猶貪也,蓋深知篤好而必欲得之也。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約必濫,久樂必淫。惟仁者則安其仁而無適不然,知者則利於仁而不易所守,蓋雖深淺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奪矣。○謝氏曰:「仁者心無內外遠近精粗之間,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亂,如目視而耳聽,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謂之有所見則可,謂之有所得則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亂,未能無意也。安仁則一,利仁則二。安仁者非顏閔以上,去聖人為不遠,不知此味也。諸子雖有卓越之才,謂之見道不惑則可,然未免於利之也。」
《论语或问》
问:“‘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此四句都相属。知者则知天理之为是而必循之,知人欲之为非而必去之,所以能处约处乐,而不至于滥与淫。”曰:“如此说时,便是硬去做,都不见利仁底意思。如安仁者,他便是仁了,更不用说。如所谓利仁者,是真个见得这仁爱这一个物事好了,犹甘于刍豢而不甘于粗粝。若只是闻人说这个是好,自家也髣佛见得是,如此,却如何得如‘刍豢之悦我口’,如何得利仁底意,便只是硬去做了。”
刘潜夫问“安仁”、“利仁”之别。曰:“安仁者不知有仁,如带之忘腰,屦之忘足。利仁者是见仁为一物,就之则利,去之则害。”
仁者温淳笃厚,义理自然具足,不待思而为之,而所为自帖帖地皆是义堙,所谓仁也。知者知有是非,而取于义理,以求其是而去其非,所谓知也。
萧景昭问:“而今做工夫,且须利仁。”曰:“唯圣人自诚而明,合下便自安仁。若自明而诚,须是利仁。”
问:“‘安仁者非颜闵以上不知此味’,便是圣人之事乎?”曰:“是。须知‘非颜闵以上不知此味’,到颜闵地位知得此味,犹未到安处也。”
《论语新解》
约:穷困义。安仁:谓安居仁道中。
利仁:知仁之可安,即知仁之为利。此处利字,乃欲有之之义。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心不在境。外境有约有乐,然使己心不能择仁而处,则约与乐皆不可安。久约则为非,长乐必骄溢矣。仁者,处己处群,人生一切可久可大之道之所本。仁乃一种心境,亦人心所同有,人心所同欲。桃杏之核亦称仁,桃杏皆从此核生长,一切人事可久可人者,皆从此心生长,故此心亦称仁。若失去此心,将如失去生命之根核。浅言之,亦如失去其可长居久安之家。放无论外境之约与乐,苟其心不仁,终不可以久安。安仁者,此心自安于仁,如腰之忘带,足之忘履,自然安适也。利仁者,心知仁之为利,思欲有之。
本章承上章,申述里仁为美之意。言若浅而意则深。学者当时时体玩,心知有此,而于实际人生中躬修实体之,乃可知其意味之深长。
先生说:“不仁的人,将不能久处在困约中,亦不能久处在逸乐中。只有仁人,自能安于仁道。智人,便知仁道于他有利,而想欲有之了。”
《论语注疏》
孔曰:“久困则为非。”
孔曰:“必骄佚。”
包曰:“惟性仁者自然体之,故谓安仁。”
王曰:“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
[疏]“子曰”至“利仁”。
正义曰:此章明仁性也。“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者,言不仁之人不可令久长处贫约,若久困则为非也。“不可以长处乐”者,言亦不可令久长处於富贵逸乐,若久长处乐,则必骄佚。“仁者安仁”者,谓天性仁者,自然安而行之也。“知者利仁”者,知能照识前事,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也。
○注“包曰”至“安仁”。
正义曰:此《经》“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与《表记》正同,理亦不异。云“唯性仁者自然体之”者,言天性仁者,非关利害,自然泛爱施生,体包仁道。《易·文言》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是也。
○注“王曰”至“行之”。
正义曰:云“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者,言有知谋者,贪利而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非本情也。
【学习讨论】
《中庸》: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朱子注:“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
刘宝楠:以安行为仁,以利行为知,勉强行为勇,圣人均要于成功,不以诚伪苛求之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
仁者乐道,智者利道。
高攀学长引王肃言:“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
孔德
于2018年11月17日
若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