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蒙山樵夫
走亲戚是农村老家千百年来的习俗。
在我们老家,一般是春节后、麦收后,两个比较有规模的亲戚间走访的时节。春节后是农闲时节;麦收后有麦子有白面,家里有东西可走。这两个时节,老家的亲朋间是你来我往,走亲访友,成了老家农村人际交往的一大盛景。
物质匮乏的年代,亲戚家也没有什么东西走访。我们老家当时大多是用竹子编成的笎子,买上几斤烧饼、挂面(用机器轧成的细长的面条挂面),家境好点的再称上二斤油条。这就是走亲戚的东西了。如果谁家能带上两瓶酒,那就是非常厚重的礼品了。亲戚来的东西,一般都不舍得自己吃,都得充分利用。张家来的东西,接着就去了李家。一个亲戚间的笎子,能走好几家。
小时候就盼着家里来客人,更盼着到亲戚家做客。无论是家里来客人,还是走亲戚,都能有人玩,更为关键的是有好东西吃。这对于那个时候的孩子,是莫大的诱惑。
那个时候,物质极度匮乏。但是,亲戚之间的交往却是非常频繁。平时,家里吃饭见不到油星,吃不饱肚子,更见不到白面、荤腥。一年到头,只有到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白面饺子。可每到腊月二十九,爹和娘就炸一大筐子藕盒、丸子,甚至连地瓜切片后也油锅里一炸。一大筐油炸食品,特别诱惑我们那时的辘辘饥肠。可是,爹娘准备的这些好吃的东西不是给我们过年吃的。主要是预备年后来的亲戚,招待客人们用的。
于是,一过正月初二,就要准备迎接客人了。我更盼着家里来客人了。早起来,跟爹一块,早早地到村头老井里挑水,把水缸灌满。接着就打扫院子,洒扫庭除,大门内外、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爹往往也把平时舍不得穿的衣服拿出来,衣服虽旧,但都是娘洗干净的。把旱烟盒子装满揉碎的烟叶,洗好茶碗、茶壶。娘就忙活着饭食。
客人一般都会带孩子来,那时候家家户户孩子多。借走亲戚的机会,带孩子出老走走,一是让孩子们之间联络感情,二是到亲戚家吃顿好的,让孩子解解馋,也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大人们在一起抽旱烟、喝茶、拉呱;我们小孩子,就在一起黏糊起来了。把小客人介绍给我那些伙伴,大家就一起玩。到河里溜冰,用自制的鞭子抽自制的木头陀螺,拿着弹弓去打麻雀,玩我们自制的玩具。那个时候,大人哪有钱给你买玩具啊!很多玩具都是自己做的。自制的木头手枪,用黑墨涂上,能以假乱真。我们把国槐的果实槐莲豆,捣碎了,把绳子放进去,捣成一个带绳的小球,能扔很远;我们把木头打磨得溜光圆滑,切割成陀螺,在冰面上一边溜冰,一边玩陀螺,我们玩得那个带劲啊。机会好的时候,冰面有冻住的鱼,我们就砸开厚厚的冰,把冻僵的鱼捉回家,给客人下酒。
招待客人吃饭是最重要的活动。娘就负责做饭做菜,爹负责约本村的亲戚邻居来陪客。这陪客的都是村里的德高望重的人和平时给我们关系特好的邻居。在这个机会,请他们来陪客,对客人来讲,也很有面子。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每个家庭东西也不宽裕,都是让这客人吃菜、喝酒,即使陪客的也不放开酒量,放开肚子去吃。一只鸡端上了,无论是来客还是陪客都心照不宣,鸡头和鸡爪是不能吃的。大家都知道,这只鸡,还得招待下一波客人。没有鸡头、鸡爪哪能行?有了鸡头、鸡爪,从面子上,也是用一只鸡来招待客人的。说是吃饭,更主要的还是拉呱。大家啦啦亲戚们的营生,啦啦孩子们,啦啦庄稼地的收成,啦啦亲戚间陈年往事。越啦越热乎,啦到动情处,都热泪盈眶,一端杯,干!那时候,客人在屋里吃饭。我们小孩子就只能在院子等着,看到桌子上的饭菜,馋得流口水。因为待客有讲究,女人和小孩子是不允许上桌吃饭的。只有等客人走后,把剩下的饭菜热一热,小孩子才能饱餐一顿。娘这个时候,也是舍不得吃。她就拿个煎饼泡在碗里,而是很满足地看着我们姊妹几个有滋有味地吃。
客人吃完了,作为主人得极其热情地挽留客人再住一宿。大家都知道各家的日子。老家有句话:“客走主家安。”客人吃饱了,喝足了,也就心满意足地回去了。临走,主家都要回点东西。把客人带来的东西各回一部分。还要把水饺、馒头什么的,一并给客人带回去,也给在家的孩子解解馋。有时候,我也常把自制的玩具,也给来的小客人带回去。这对他们来说,这玩具最宝贵,带回去的水饺、馒头吃了就没有了,可这玩具能玩好几年。
亲戚间的走亲访友,要的是相互走动,要的是你来我往。春节后送去的是秋冬收成的白菜、萝卜,夏天走动的是新下麦子。你来我往的都是土地田间季节的馈赠。走动来往的不仅仅那一点东西,是四里八乡生产生活信息的沟通与共享,更关键是感情亲情的联络。这种走动也是辈辈相传的,一代人老人故去了,一代新人又走动起来。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走亲访友的民俗,也就是农村老家的乡亲乡情,也就构成了老百姓之间重要的社交文化。
(2017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