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温了一遍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襟落枣花》,感觉真的是满满的人间烟火味,太接地气了。
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当时,苏轼在徐州任知州。那年春天,天大旱,庄稼眼看都种不活了。作为一名父母官,苏轼忧心如焚,他领着百姓们去了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许是诚心感动了龙王吧,果然得偿所愿,天降甘霖,及时消解了一场旱灾。
为了还愿,之后,苏轼又去了石潭谢雨。在谢雨的路途中,苏轼总共填了五首《浣溪沙》,这是其中之四。
这首词的意思简单明了,几乎不需要解释,就能看明白,而这其中的画面感又特别强。我仿佛看到了,苏轼正在枣树下小憩,一阵微风吹过,那纷纷扬扬的枣花,扑簌簌地落在了他的衣襟上,拂了一身还满。除了画面,那嗡嗡响起的缲车的声音,特别有节奏感,那是农人正在抓紧时间抽取生丝。而那棵古老的柳树下,有个穿着粗布衣服的农民,则在大声吆喝,叫卖着新鲜的黄瓜。
因为喝了几杯酒,让人不觉得昏昏欲睡。渐渐升高的太阳,又让天气变得炎热起来,不觉就口干舌燥。虽说身为父母官,苏轼可没什么架子,他随便敲开一户农家的门,便要讨口浓茶喝。
简短的六句话,有声有色。有优美的乡野风光,有淳朴的民风,还有土得亲切的农村气息。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欢畅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