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读霍华德·舒尔茨的《将心注入》,觉得这个人极具正能量,作为一个贫穷家庭长大的孩子,霍华德·舒尔茨展现出了一个不贫穷且对贫苦大众有着极大情怀的人。看这样一个人的自传,让你有种和蔼可亲的温暖,好像文字间都流淌着一股温热的液体。
那时我想,我也是有星巴克情愫的人。
那是2005年的春天,我大学二年级。那天天很热,我一席长裙在商场里闲逛,突然就被眼前的咖啡厅吸引住了。那个时候,我不太敢看,只是站在远处偷偷瞄。那个咖啡厅是一个大大的椭圆形,有一侧是弧度完美的落地窗。里面寥寥的几个人,很商务的样子,有的在喝着咖啡,有的开着电脑敲击着键盘,有的在静静地私语。服务生衣着干净干练,黑白配的西服衬衫,让我想到了美剧里的高级商务聚会。看着看着,我入了迷,总想着进去吧,来上一杯。可是,眼前的这一番画面,让我望而却步。
那个时候没有大众点评网,我的同学也都在喝速溶咖啡。一顿午饭五块钱的标准都算是奢侈的年代,学生们不可能把钱花在这个地方消遣一个下午。所以,没有人取经,我就一直没有胆子进去。那时我根本不知道一杯咖啡的价钱,也不好意思问。后来,我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在那个干净白素的咖啡厅门口站一会儿,远远的看一看。我都记不得是去过的第几次了,我才看清楚,那个咖啡厅叫“starbucks”。之后的几年,我深深的记住了这个名字。
大学毕业后,我就来到了北京。这里的咖啡店虽然比不上上海和杭州那么密集,但是也算不少。我总是去一些特色的小咖啡馆,人不多,点上一杯咖啡,或者拿滴滤壶自己烧一壶咖啡,慢慢喝。那个时候,我也是不敢奢望星巴克的。他在我心里,就像是一种暗恋的情愫,轻易不敢触碰,生怕自己与他或许不那么般配,也许配不上他那般美好,自卑如我,也是没有办法。其实,这几年的小咖啡馆,一壶咖啡的价格大概200-300人民币,一小杯也将近60元,与星巴克比起来,那是贵了不少,可独独星巴克,我不敢涉及。
后来还是在工作中,有一次陪朋友,无意间走进去,朋友帮我点了一杯拿铁,才算是圆了我的一个星巴克梦。我犹记得那天,我大大方方的走进去,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心里七上八下。朋友问我:“你喝什么?”我支支吾吾半天,最终还是朋友自主帮我点的。
那一天,拿着那杯拿铁,我的心情就像外面的景色一样——阳光正好,树叶新绿,天空湛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