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魏晋寒
图片来源‖网络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网上有这么一个回答:关键时刻能够借给你钱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网友们纷纷点赞和评论,仿佛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毕竟患难见真情嘛。
然而,我却觉得这样的观点有些偏颇和滑稽,因为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一个人能够在关键时刻借钱给你,首先你自己得心甘情愿在关键时刻借钱给朋友。
倘若你自己扪心自问无法做到心甘情愿,那么怎好意思要求朋友雪中送炭呢?
人这一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处事哲理,就是“换位思考”这句箴言。
——
——01
同一组数字,正面看是“6”,反着看就是“9”,不是说数字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是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立场发生了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有辉煌荣耀的时刻,也会有落寞心酸的时候。然而不是每一次辉煌荣耀都有掌声,也不是每一次落寞心酸都有安慰。
说一个我身边的故事:
志邦和大娟原本是一对甜甜蜜蜜的小夫妻,然而最近总是因为一些柴米油盐小事争吵到半夜。
大娟抱怨道:“你不知道我不喜欢酒味,为什么还天天一身酒味回家!”
志邦抱怨道:“你不知道我不喜欢喝米粥,为什么天天还煮米粥!”
大娟又抱怨:“你天天就和你那群朋友鬼混去吧,不用管这个家了。”
志邦又抱怨:“你就知道钱钱钱,从来不关心我的工作环境。”
……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抱怨彼此的种种“罪”行。
然而,大娟并不知道,志邦为了签约一个项目,陪着客户喝吐了好几次,自己辛辛苦苦赚的工资也都奉献给了这个家。
志邦也不知道,大娟想着攒钱买一辆汽车,不想让丈夫志邦天天骑电动车上下班,所以才会变得这么小气。
事实上,两人争论的面红耳赤,然而出发点都是为了彼此。只不过在具体的事件上不会换位思、将心比心考罢了。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同理心,意思是指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 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方面。
生活中,我们总是不自觉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希望别人尽可能对自己感同身受。对自己好就是顺理成章的,对自己不好就是牵强附会的,如此只会带来更多的苦楚和误解。
我们只有拥有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生活态度,提高我们的同理心,才能消除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隔阂,从而找到恰合时宜的幸福航道。
尤其是具体小事的换位思考,对于生活的正向引导非常重要。
——
——02
古人说:“善人者,人亦善之。”
用善良的品质面对世界,世界才会用善意相赠;用感恩的态度对待旁人,旁人才会用恩情回赠。
很久以前,网购还不发达的时候,同事大壮准备去GZ市散心游玩,朋友们得知情况后,纷纷让他帮忙买些东西,其中朋友T点更是点名要买某个品牌鞋子。
大壮虽然不情不愿,然而碍于朋友面子不好意思直接拒绝,无奈之下只好牺牲自己的游玩时间,帮助朋友采购物品。大壮排队的时候排队,对比的时候对比,砍价的时候砍价,怎一个“累”字了得,丝毫没有散心游玩的乐趣可言。
回到家后,大壮把东西一件件交到朋友手中,看到朋友们一个个欢喜模样,听到朋友们一句句感谢之词,大壮觉得前几天的苦累都是值得的。
唯独剩下朋友T,非但没有感谢大壮的帮忙,反而埋怨他东西买贵了,买的不好了,买的不合自己心意了。
大壮的心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暗自决定以后要对朋友T敬而远之。
人这一生,最怕遇到不知感恩的人,他们习惯向人索取却从不付出,把别人的好当成理所当然,如此也是缺乏“换位思考”的重要表现。
懂得换位思考的人,人们更愿意亲近交往;不懂得换位思考的人,人们只会冷漠疏远。
——
——03写在文章最后的话
孔子有这么一句话:“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人不助我,是我无为;我不助人,是我无善!”
很多时候,少一份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少一份误会;多一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就会多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