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能赶在《邪不压正》上映的时段去看这部电影,对故事好奇又苦于网上没有找到高清的影视资源,只好找来原著小说一探究竟。
在电影的宣传期间,第一次从高晓松和姜文对谈的节目里听到关于这本书的一些故事,作者张北海身在美国,凭着一张地图和脑海中的记忆还原了那个还被称作“北平”的北京。
读这本书的时候恰巧与书中故事开始的时节相近,尽管在一个四季变换并不明显的南方城市里,还是仿佛置身其中一般津津有味地跟着主人公在那个年代的老北京城游历了一番。
《侠隐》这本书,在类型上算作一部武侠小说,故事脉络清晰简洁,十分易读且情不自禁沉浸其中。我对武侠小说涉猎极少,无从判断标准的武侠故事应该如何转述为文字,但看过此书还是不免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看了一个武侠故事,又不禁回味个中趣味。作者对“武侠”的描写极少,比起古龙作品省略打斗过程的招式描述更为简略,这里甚至连“打斗”这件事都极少提及。主人公作为一个拥有一身本领的练家子,在书里最提及的也不过就是“一矮身便蹿上了房”或者“光着膀子在院子里走了趟拳”之类的,自始至终所遇对手都是毫无悬念的一招制敌、干净利落,可以说没有对手。所以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是一本打斗场面极其罕见的“另类”武侠小说。
超过37万字的篇幅,却极少文字涉及打斗过招,大量篇幅都放在了主人公在老北京的各处游逛和吃喝。所以不妨说,这是一部用武侠故事串联起来的北平饮食风俗指南,非但不觉跑题,反而有趣极了。
随手翻阅这本武侠小说,你很可能半天找不到一段武打桥段,但不出个三五页,保你能找到一样食物的名词。书中提及的北平常见食品实在过于丰富,以至于我这样一个对吃兴趣不大的人都忍不住想要真的去尝尝这些东西。
巴掌大的猪油葱饼,爆羊肉、香椿豆腐、拌黄瓜;蛋饼、羊汤面、羊肉饺子、猪肉包子、韭菜盒子;豆汁儿、牛骨髓油茶、脆枣儿、驴打滚儿、豌豆黄儿、半空儿;炒肝儿、灌肠儿、奶酪;马蹄烧饼和果子、酱肉、清油烙饼、过油肉;像把短剑似的铁串羊肉串儿、硬面馒头、锅盔、油炸花生;炒馒头、黄瓜肉片儿汤、焦圈儿、甜豆浆、小焦油炸鬼、炸酱面、涮羊肉;自来红月饼、自来白月饼、翻毛枣泥月饼;威士忌、苏打水、冰块;“东来顺”的涮锅、“顺天府”能涮能烤的羊肉;糟熘鱼片、炸丸子、虾米大白菜、麻酱烧饼;带点焦的烤白薯、祭灶剩下的关东糖、猪羊肉冻儿、辣萝卜、酸白菜、煎饺子;糖葫芦、山药蛋、山里红;黄酱、葱丝儿、酱肘丝、熏鸡丝、油渣儿、韭黄肉丝、菠菜粉丝配上春饼和小米粥;焖炉烤鸭、核桃酪、火腿、酱鸭、五香毛豆、萝卜丝饼、鸡丝面;冰镇酸梅汤、雪花酪、西瓜、冰棍儿……
书中只是一部分的食物名词浏览下来,就看的不馋也饿了。这些食物里面,多半都是常见的平民饮食,几乎没什么高级食材,想必也侧面说明了作者个人趣味,常年居住国外想念的还是老北京最日常的饮食。
吃什么和怎么吃,在作者的描述下变得极其生动,让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顺天府”吃烤肉的过程和我经验范围内吃过的烤肉都不大相同。他们吃的烤肉,首先肉是羊肉,吃的方法就更有趣了,首先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碗里的生肉拌上酱油和大把的葱丝儿、香菜,料理好这些就要拿着碗离开位置到院子中央一个半人高的大火盆处,用大筷子把葱丝香菜铺在火盆上的炙子上垫底,再把羊肉拨到上头,翻一翻,六七成熟的时候再把碗里的汁儿往上一浇,再拨弄几下,等到烤肉“滋滋”冒着烟一下全捞进碗里。一口烤肉、一口白酒,吃的满头大汗,好不热闹。
焦油炸鬼和半空儿是什么我一直也没搞清楚,另外马蹄烧饼是什么样的烧饼,和果子一起要怎么个吃法也完全不在我的生活经验内。这些东西正是这本小说的有趣之处,作者写的是满满的对于故乡生活的复原,读者读到的是那样一个时代的老北京风貌习俗,烟火气十足、充满市井的情趣。
隐的不只是侠,还有与其一同消失掉的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