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中庸”成为了那个我们想隐晦表达平庸的代词,不那么刺耳,又好像一切就在这情理之中。我还记得初中时候,班主任在我的作文末处写过一行红色的小字:切莫走中庸之道。
我甚至怀疑这有失偏颇的词语演化是不是要怪在鲁迅身上。
他在《彷徨.幸福的家庭》中写道:“这既无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鲁迅把中庸之道讽刺在做事的方法上,多多少少带出了点“中间派”的意思。
但是追溯到《论语》,最早孔子说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做到中庸,就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
这愈发让我认定中庸更应该用在道德和情绪的控制里,而非做事或生活的方法论上。不然我们一听中庸就带着些贬义色彩,老祖宗留下的品德也难以延续。
中庸的境界这么高,以致孔子曾说他一辈子尚未见过一个中庸之人。那么中庸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做个比较,如果把人类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划分成三个阶段:
一阶段,用一个字概括:“过”。在这一阶段的人什么事都说好,但心里却很难过。既无私又不满。这个阶段的人就类似情感的奴隶。
二阶段,用两个字概括:“不及”。在这一阶段的人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随他去”,反正“与我无关”。
三阶段,就是“中庸”了。这个阶段的人是情绪的主人。既表达自己,又关心别人。绝不是忍辱负重或者自责,相反这阶段的人能够接纳自己的失败和缺点,不懊恼于此。对外能互助,能感受并传播爱和自由。并且对自己也只能对自己负责,不强求其他任何人。
这样一比较,中庸就显得高明多了,是极大程度的善与自由。
我很喜欢最近看到的一段有关“心如止水”的解释,跟上面提到的过而不及有些许关联。大概意思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绪都要努力做到像平静的水面一样。所谓心如止水,并不是充耳不闻,也不是波澜不惊。而当我们扔一块石子到水里,水不会不动,也不会一直波动。水面会反应它当下的感受:起涟漪,波动几下,就再次恢复它的平静。
换句话说,不是毫无情绪,也不是一直带着情绪。而是控制情绪,而非被情绪控制。
品德和情绪是不能被量化的,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自尊水平和认知差异。我想,中庸不严苛别人,不委屈自己,这样共赢的画面,堪比正和博弈。然而相比后者,中庸与否并没有标准的判断依据,而要达到中庸又需要强大的自尊体系的搭建和持续性的提升认知,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唯一能做的也只有朝着中庸的标准无限接近的做自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