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两天,看书乏啦。随手翻起桌前的一本《中国古典诗词感发》,撞入眼帘的是一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刹那间,好像自己变成了王维,在某个二更无眠的秋夜,听着草虫的鸣叫,思绪多多……嘴里也不禁念了出来。
享受雾霾假在家的娃经过,扭头好奇地问:“妈妈,你说的是什么?”我把自己的感悟告诉他,娃丢给我一句:“半夜三更,都睡觉啦,虫子一直叫不是吵死了吗?”
?!切,你们这些没有在村里长大的孩子,哪里知道我们小时候在繁星满天的夜里,披着月光、光脚到菜地里找青蛙,半夜去捉萤火虫,听着虫鸣的快乐?
我想,这诗,之所以打动我,也能让孩子稍微解释就秒懂,在于它给人刻画的画面感吧。
2
第一次看《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是某日陪娃去奥森。随身带的书就是它。
这本书,每一章都很短,字体很大,每页周边留着很宽的空白。但是仔细回味,那些留白,仿佛就是为了让你进入一个有着无穷想象的空间,去体会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第一章说“人物”时,开篇第一句,提到大作家C说:“现在的年轻人啊,都不会写作,他们写的小说千篇一律都是‘两个面貌模糊的人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对话’。
”现今在台湾,被称为70后最会说故事的人,本书的作者许荣哲-当时还是个新手,冷汗直冒,心想那不是在说我吗?那,确实是在说我们。
简单的一句话:两个面貌模糊的人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对话。包涵的内容何其多:
“面貌”刻画好;
“场景”描述能让人身临其境,具有画面感;
“对话”如是我说、话里话外的意思铺垫好
……
就是那些对于场景细致贴切的描述,让我们能够身临其境,甚至设想自己就是主人公,从而产生更多的共鸣吧。
3
书中引经据典,提到了很多写作的技巧。但是目前,对于我这样的小白来说,马上落地的操作性不是太强。
而阿何老师的21天写作训练营课程,提供了很多接地气的方法。
比如词汇量的积累,句子扩充和改写等等,好文章的标准、及如何围绕这些标准让自己的文章血肉丰满。
在阿何老师的写作课上,有一个作业就是对画面进行塑造,题目是:他从二楼直接跳了下去。
我的作业:
窗外凄惨的猫叫传来时,他正在梦中跟一条五彩斑斓、足有1米的毒蛇紧张对峙。在那条蛇终于不耐地打破僵局,率先扑向他的0.01秒,“喵喵”的叫声,将他从噩梦中惊醒。抹了一把额头的汗,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春日的夜风夹着些残冬的微凉,却又说不出的惬意,仿佛还带着小草破土的芬芳。屋外,母猫似痛苦似多情的声音再次传来。伴着床上一句低低的咒骂和翻身的窸窣声,他窜上窗台,从二楼的窗户飞身而下,性急地奔向母猫所在的灌木丛……
很多时候,我们描述场景、画面的时候是不是就像题目一样,简单的一句话?甚至在上学时,如果要对文章进行缩写,先被砍掉的,肯定是那些我们认为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描写。
结果呢,少了这些所谓不重要的东西,文章何其空洞乏味。不信,你去找找那些名著的所谓“节略本”,或者“无障碍阅读“的版本。再对比原著看看,高下立见。
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的能力在一定范围下,所以为了让他们更爱学习阅读,自以为是地,搞了这么多“帮助他们爱上阅读”的东西。
说实话,就目前这些课本和制定课外读物的要求,说句不好听的,孩子能爱上阅读才怪。
孩子也是有审美的好吗?他们当然能够本能的去判断一个东西好,还是不好。
我们自以为是的把那些从经典中,嚼吧嚼吧后剩的渣渣给孩子,他们吃得欢才怪。
4
郭庆光在给《怎样讲好一个故事》的序中说,哪怕是非虚构类的新闻题材写作,也都是讲故事。
“任何新闻写作都是讲故事。无论你使用什么文体,处理的是什么主题,都要面对如何让读者进入你的故事情境。……”
想一想,你点开的那些网络新闻中,可能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会有所不同。但是,最让人喜闻乐见的,一定是那些把新闻讲成好故事的人。
那么,你,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吗?
5
你所经历的,都是故事。
1. 多讲多练,你也能成为一个故事高手。
讲不好的时候,不妨好好想想,如何能让自己的故事避免成为“两个面貌模糊的人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对话”。
2. 给孩子机会,讲他们心中的故事给你听,不停地追问他们故事的细节。
他,也能被你问成一个“故事家”。
我读《小说课》最大的收获其实是:别人说的再好都不是自己的,要想把这些融入自己的血液,除了勤学勤练,木有捷径。
我绝对相信,21世纪,是个有故事的时代。一起来学习,做个有故事的人,把你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我是“牛牛的Annie”。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谢谢!
✦✦✦✦✦✦✦✦✦✦✦✦✦✦✦✦✦✦✦✦
【参考信息】
书籍:《小说课》
作者:许荣哲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ISBN:9 787508 656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