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参加这个女性为主题的每日书,我却只有非常少的主题涉及女性。我归因于我的时间管理能力不足,每次都只有凌晨才能开始写。这时候我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看别人的聊天记录和每日书了。为此,我翻开了一本名为《成为可怕的自律人》的书,开始在书中探索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道路。
但是,随着我一页页翻阅,我开始意识到一些让我感到失望的事实。首先,所谓时间管理其实是对自己的管理。其次,大多数人,包括我,从成年起就没改变过。阿德勒目的论:不想改变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觉得现在的一切就是最懒省事的。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我曾经做过很多努力,但是我改变的只是我的脑力或者体力上的努力,而并没有真正改变我的行为方式。这个想法让我感到很沮丧,我开始思考自己需要怎样的改变,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作者曾问过数百人他们成年后,印象最深刻的改变是什么?很少有人能脱口而出回答。反应最快的人,是一些消除了某个坏习惯的人。
有些人误解了这个问题。他们回想起了一次工作决策或一次顿悟,将其与改变行为习惯混为一谈。作者举例一名财务主管提到他在法学院读大一的时候,发现自己不像父亲和几个哥哥,他并不想成为一名律师。他想明白了这件事后,作出决定:他退出法学院,成了一名金融分析师。但这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岔口,并不是改变行为习惯。与之类似的还有一名不苟言笑的艺术品经销商,他说有一次他“意识到并非每个人都是站在我的立场看待问题的”。这是一种对社会的领悟,除非它显著改变了他对待他人的方式,否则它就只是一种领悟而已。
很多人把他们体力和脑力上的努力当成行为的改变。比如跑了一次马拉松、仰卧推举150公斤重的杠铃、重返学校攻读高级学位、学习做面包、学习冥想,等等。我要再次申明,虽然自我完善所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但是除非做蛋糕或者冥想能显著改善你对待周围人的行为方式,否则它们就不是我想听到的人际交往方面的进步。你只是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并没有改变什么行为习惯。这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哑口无言。他们想不起自己曾改变过什么。
这段有力的澄清概念,让我意识到,我也许自以为做了很多改变,其实我一直还是那个我。我的拖延症,因为做事效率的提高,显得不那么碍眼了。我的懒于思考,随着零散知识量的增加,不会直接表现出来。我被包在虚幻中,没注意到自己的落后。
这也让我想起之前别人的一个讨论。很多人说同学进入社会后都变得油腻了,变得市侩了。我觉得可能不是他们变了,而是他们没变。他们还保留着过去的习惯,还没能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还依赖着环境。比如我们小时候不容易长胖,因为吃得比较健康,长身体消耗能量也多。但我们长大了,就容易放任自己下班就休息,不去保持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