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里感觉一切都是那么好,让人卸下一身的压力,无忧无虑,什么事情都不用想。晚上太阳下山了,我一个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微风徐徐吹来,凉爽极了。
偶尔有行人从身边经过,路边的野花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儿,田野里蛐蛐在唱歌,天上挂着一轮弯月,周围是那么寂静。
每次小弟从西安回来,就美美的睡上一天,毫无压力。背负着房贷车贷的压力,在西安他是睡不着的,每次发完工资,银行晚上十二点就扣除了贷款费用,给他剩下一些零用钱,那些年小弟特别不容易,好在经过辛苦的打拼,现在在西安也站住了脚,再有四个月孩子就出生了,幸福的人生。
我走了一段路,天也黑了,于是转身返回村子,一走到村口,从水泥地面传来一阵阵热浪,村口几个叔叔伯伯在乘凉。
以往这个时候我才下班,一个人行走在街道,很少有停下来看风景的时候。永远在忙碌中,不是在上班的路上就是在回家的路上,感觉这世间的一切美好与我无关。就连每个休息日都那么忙,积攒了几天的家务需要我做,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村里伯伯的葬礼正在进行着,我们这边的葬礼程序比较繁琐,老人去世必须让风水师来家里看下葬时间和坟地的风水,一般在家停五到七天,就是安葬日了,第七天是回魂日,这天的某个时间段是回魂时间,家里是不能有人的,村里人也要尽量避开这个时间段出门,以免撞邪,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村里老人一般都会在临终前给自己准备好棺材,被称作“寿材”,如果临终了再准备那叫“紧材”。在当地农村“埋人”用的棺材,需要请木匠订做或去棺材店购买成品,做好的棺材需要请当地有名的“漆匠”油漆绘画。一般棺材上面绘画的图案,一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棺”图个心理安慰,二是为了气派好看。
毕竟老人辛苦一辈子,临终一把黄土盖坟头,什么也都带不走,只留一副棺木裹身、也算是走的体面!
所有的儿女们这几天必须放下所有的工作,穿白戴孝,从白天忙碌到晚上准备后事:要通知所有的亲朋好友即报丧,设灵堂、打墓、成立安葬小组,分配活路,订丧车、订花灯,订乐队、订服务队……
邻居和亲朋好友都会前来帮忙,一副车水马龙的景象,毕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辈,都将会遇到白事的,所以遇到白事村子里的门子人都会抽时间前来帮忙送葬。
丧事对我们来说比结婚要隆重,平时村子没有多少人,但安葬老人是大事情,一般近亲必须到场,这时候村里还是比较热闹的。我和老公,还有小叔子都从外面回来给老人家帮忙送葬。
安葬的前一天下午2点左右所有的孝男孝女集合,按照辈分及年龄的大小排队,在乐队的陪伴下去祖坟烧纸,请老先人的亡灵回家,这叫请灵。请灵结束后,就开始迎礼,这个主要是孝男孝女列队在乐队的陪伴下在村口下跪,迎接前来送葬的亲戚朋友,亲朋好友一般按照称呼不同分类,迎礼队伍会按照类别逐一迎接,舅家、娘家、姑家、姨家、外甥、侄女、干儿、干女、挚友…孝队出出进进进至少也要七八个来回。
最后是迎接献食,献食一般都是女儿、侄女、外甥、娘家、舅家、干儿、干女做的花馍、点心等祭祀专用食品。迎接献食也按照亲戚类别逐一迎回灵前,一般也需要3到5个来回,也是磕头作揖行礼,整个迎接过程叫迎转。一般需要3到4个小时,迎转结束,孝男孝女才可歇息。
迎客完毕就到了吃晚饭的时候,这时候就是岐山臊子面上场了,谁家丧事办的好不好,一吃臊子面就能知道,这面条要筋道,薄筋光,汤要煎稀汪,味道要酸辣香,这是流水席,以前是村里人自己做,现在办红白喜事都是叫的服务队。
小时候吃面不喝汤,是家乡人约定俗成的吃面规矩。吃臊子面之前先端一小碗汤泼洒在地上以示敬天地,敬天地之后的汤就被称为“福把子”,再回到锅里翻滚入味,寓意着人人都吃到了福气,尊长者吃完的汤也被称为“福把子”,回到锅里大家继续吃。吃完面的汤一次次回到锅里,和原来的汤融合在一起,再舀到碗里,循环往复。在这种回汤的习俗下,全村男女老少同吃一锅汤,在外工作的不管官有多大,回到村里对涎水面(臊子面)照吃不误。
老辈人常说最香的臊子面在流水席上。在翻滚的臊子汤中,各种调料的精华充分融合,因而臊子汤越滚越香,还可以高温杀菌。
这几年因为疫情,臊子面席经过了改良,汤不用回锅了,可是味道也变了,再也没有以前的面好吃了。
晚饭结束后,就是暖丧安神了,这时就轮到戏班子唱戏,安神有七尊神:黑虎,灵官,天官,菩萨,土地,灶君,刘海;五尊神:天官,菩萨,土地,灶君,刘海;三尊神:天官,菩萨,刘海。这个安几尊神每家都不一样,主要看主家了。安神时主家要拿一瓶酒,一条烟,一百元,再给每尊神搭红,神是戏班子人扮演的,搭红是尊呼神灵,保佑后人的意思。接下来就是唱戏了,戏班子人会演唱一些三娘教子等有意义的戏,不能乱唱,要符合丧事的要求。
凌晨三点要把死者入殓,入殓时由长子捧住死者的头,次子提腰,幼子抬脚,将尸体平稳地仰面放入棺材内,盖上新做的红色薄被子。尸体摆放端正后,给死者面部盖张苫脸纸,袖内放一把纸扇,有些地方还要给死者身上放些“等身钱”(一岁放一张纸钱),棺材内再放些散碎银钱及陈艾,死者尸体周围用灰包填实,直到把尸体固定,在棺内不能移动为止。有的给死者口内放进一些珠宝或铜钱,古称“含玉”,意在祛除秽气,使尸体历久不腐,此即“含殓”。报丧讣告上写的“亲视含殓”,就是表示对死者已经做到养老送终了。
死者的子女按长幼次序排列成行,瞻仰遗容,死者如果是男,须由户族头人检视衣衾,有些地方是由外甥检视;死者如果是女,衣衾则由娘家人检视,如果对棺木、寿衣不满意,是不能入殓的,检视人提出的意见,当事人必须照办。
死者入殓后,子女及近亲、户族中的晚辈,在灵前戴孝守丧,称为“成服”。丧服一般是儿子穿对襟白孝褂、白裤、头戴白孝帽,脚穿白鞋,腰柬麻辫,媳妇和女儿摘掉头上的金银首饰,服白色长衫,头戴白孝巾,脚穿白鞋;死者的长辈不戴孝,妻死,夫不戴孝;夫死,则妻要戴孝,有的地方妻只穿白鞋。其余亲戚只戴孝帽,娘舅家的人,不论比死者低多少辈,都戴最轻的孝巾。孝子有事去他人家时,可在门外说话,不进入大门。
安葬当日,早上五点起床,6点吃早饭,9点左右起喪。孝男孝女跪拜两旁,多人抬灵柩出家门,放在家门口灵堂里,首先在灵柩前献饭、儿子祭奠,媳妇绕着灵柩哭泣用纸擦掉上面灰尘,接着女儿哭泣盖上棺罩,亲朋好友再次逐一磕头祭拜,做最后一次近距离的告别。
祭奠结束后,开始起丧,多人抬灵柩放到丧车上,乐队走前,丧车跟后,孝子们用布拉着丧车,孝女们扶着丧车,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跟后,丧车走到村口暂停,点燃一堆柴火,丧车必须经过燃烧的柴火后方可前行,走在丧车前的儿子将纸盆摔碎到火里,并一路撒白纸钱开路,吹吹打打,哭哭啼啼、浩浩荡荡到墓地。在墓地一般需要一个多小时的下葬准备工作,等灵柩下到墓地里安排好后才可以用土填埋,最后用土垒一个土堆,也就是土坟了。在坟前烧掉亲朋好友送的花圈及祭奠纸花纸盒。
整个安葬工作就完成了。这可能就是入土为安的来由吧。中午送葬人员回家吃席,孝男跪谢前来送葬的左邻右舍,跪谢完毕、孝子脱掉孝衣也代表安葬仪式完满结束。儿女们也就完成了养老送终的义务。
此后,家人、亲友还要为亡人做“七期”、“百日”以及一年一度的周年活动。三周年要给老人立碑纪念,这天中午,男女孝子在坟茔祭奠完毕后,除去孝服,从此表示三年之丧完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