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书会共读《自驱型成长》,书中讲到,一所理想的学校是教师有权威感,孩子有选择权。这样的学校环境能做到几乎完美的自我调控。
然而大多数教育改革都集中在把什么东西塞进孩子的脑袋里,然后把孩子考到吐,而非让他们的大脑好好地得以发展。大部分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同时降低了学生、教师、管理者的控制感,也因此诱发了更大的压力感受,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在教师队伍中滋生了更多的不满和倦怠感。
前面我们已经学到了,控制感越低,我们的压力越大,更容易沮丧和不满。对于家长来说,要减少孩子的学业压力,父母最值得做的尝试之一,就是自己先不要把学习成绩看得那么重。
P163页举例的一位妈妈,因为同学妈妈比较成绩,想要证明她家孩子是不是比自家孩子优秀而受到影响,回来追着问孩子测试前前后后的信息,还说想查查孩子的作业,看看孩子的成绩。但孩子的表现让她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写了一封信给孩子,表示对她来说,孩子远远不是一个分数或者一纸证书,孩子是上天给她的至爱礼物,孩子值得她尊重。我非常佩服这位妈妈,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改正。
在孩子觉得疲劳紧张的时候,就会陷入事倍功半的窘境。也就是说这时候孩子的控制感正在削弱,失控的感觉让孩子感受很糟糕。这时候父母再盯着孩子的作业,就很容易让亲子之间关系紧张,会削弱亲子关系的质量,并破坏孩子的自主意识。
家长还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越早开始,领先越多”,这种情况让人很焦虑,因为它以恐惧、竞争和压力而非科学或者现实为基础。基于这种错误的假设,孩子的学业基准点正在不断提前。在孩子没有完成准备,就去学习那些被强加给他们的内容,他们自然会感到沮丧、尴尬,并且对控制感的体验程度也会很低。
不管什么事,只要让孩子、父母和老师变得更紧张,还会降低他们的控制感,那就必然会失败。每个学生的每天都应该是有所期待的,而应试教育挤掉了选修课的课时,还把这些时间集中于备考上,这就把学生的美好期待置于更多风险之中。我记得高三的时候,最期待的是体育课,结果有一天也在毫无通知的情况下被改成了自习课,当时的自己是有多么的失望!
总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家能成为安全港的重要一环,就是要记住孩子的生活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他的困扰也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往往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延伸,想要控制孩子生活的一切,上什么样的学校,考怎样的大学,找怎样的工作,甚至连找怎样的女朋友都设定好了,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不就是电视剧里面常常见到的“妈宝男/女”吗?你想成为怎样的父母呢?你希望你的孩子长大后是什么样子的呢?记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