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带娃回国过春节,看到《流浪地球》大年初一在国内上映的消息,心情雀跃,天时地利人和,这一定得去看。
谁想到带娃回国事情多,眼看着片子都快下映了,还没看上。倒是多村的朋友们,比我这个占着近水楼台的先得了月。朋友圈一片激昂,又燃又感动,T还不忘@我,一定一定,观影请备足纸巾。
我被撩拨得实在按耐不住,立马点开大众点评订了第二天最早场,趁娃还没起,赶在上映最后一天,独自偷欢去也。
其实,片子挺好看的。可是,也就只是挺好看的。
我微信T:“如果我没哭,是不是很冷血?”得到的回复是:“当然!!!”
冲着那三个大大的感叹号,我反思了一下,觉得自己应该不是冷血。
其实我的情绪是一直乖乖跟着剧情走的,反转是从刘培强干掉Moss开始的,看到那一幕,我本能地摇头,脑中第一个想法“Moss是对的”,毕竟,那是人类在理性思考反复衡量万千斟酌后的决定,就如同《三体》里的蓝色空间号,为人类保存希望和火种。
可是,理性之下的决定,真的能对抗人类本能的冲动?其实,理性驱使下的人类,与感性支配下的个体,根本就不是一个物种。所以,刘培强也是对的。
走出电影院,既不燃也不感动,反而有些沉重。想到《三体》里著名的“文明”和“岁月”之辩,所以,是给文明以岁月,还是给岁月以文明?
妈妈养生,常唠叨爸爸这个要多吃那个要少吃这个和那个不能一起吃,爸爸不以为然,觉得吃的不快活不如不吃。所以,是给快乐以生命,还是给生命以快乐?
其实这是一个问题吧,文明、岁月、快乐、生命,其实都是一个东西。
有了生命,就必然得有快乐,这种被生存欲望扭曲的快感让生命更加拼尽全力以生生不息。不息的生命流淌成岁月,岁月承载的一切生存都是文明。所以,文明本身就是岁月,岁月本身就是文明。
如果到那一天,人类注定无法继续在宇宙中生存,又何必强求保留所谓人类文明?如果到那一天,人类必须离开地球,或者带着地球流浪到新的星系,那必然会生长出新的文明,又何必苦苦眷恋这一茬的人类文明?
让该死亡的死亡,让该成长的成长。
《流浪地球》原著中,有两个情节我还记得:一是爸爸爱上小星老师说要离开家庭,妈妈平静地说去吧,爸爸说也许过两年厌倦了我再回来,读到这里我不禁莞尔;二是太阳氦闪下海面上的5000尊雕像,那是被激愤的群众推出去暴露在地表上被瞬间冻成冰雕的最后的地球派,读罢我怔怔良久。
大刘的书最打动我的不是脑洞,而是他对于人性和社会性的深深思考。第一个情节让我看到,爱情、婚姻、家庭,包括一切看似理所当然的道德,在生存面前,都是个屁。生存变了,道德也一定变了。第二个情节让我想到,民主投票不能展现集体意志,人手一票只是分散了责任和压力,当群体责任和压力分散到最小(个人)的时候,个人往往可以轻易且正义地投出最不利于群体的一票。
其实,电影挺好看的。但我看着有些遗憾,因为它拍出了科幻,没有拍出背后的宇宙社会学和宇宙人类学,没有拍出大刘的底层逻辑。
我想这些,就是我没有哭的原因。我确定,自己不是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