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优则仕。
按照我的理解,儒家的学,首先是指学会做人。但是这个“学会做人”的意思,并不是我们现在通俗理解的那个“八面玲珑”(用粤语来说就是“醒目”)的意思。儒家所说的“学会做人”,是指让自己成为一个性情完善之人。
怎么才算一个性情完善之人呢?我不能下定论,因为每一个人的性情都不一样,但按照儒家的教育理念,即“长善救失”:发掘人性之善,抑制人性之恶。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我更愿意谈怎么成为一个性情完善之人。
这就到了学的第二层意思:学诗、学礼。孔子曾教育其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为什么是学诗和学礼呢?或许只有你真正接触、学习“诗”和“礼”才能理解下面的话。
“诗言志”,这是古人对诗之本质所持的认识。即通过学诗,人能够表达其志趣和抒发其情感。如李太白“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秋”的志向、王右丞“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欢欣、杜工部“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李义山“白门寥落意多违”的感伤、苏东坡“恰似飞鸿踏雪泥”的旷达、岳武穆“靖康耻犹未雪”的悲愤、陈恭尹“畏向苍苔读旧碑”的哀苦,凡此种种“喜怒哀乐”之情,憋着不宣泄出来那是扭曲人性,而宣泄出来的方式又多种多样,但是像大发脾气迁怒他人或如呼天抢地等伤人伤己的方式可行吗?倘若你像我一样,学诗、写诗,就会惊喜地发现,诗原来还可以这样。
以前有个段子说不读书与读书的区别,前者看到美景的时候是“哇,好美啊!好漂亮啊!”,后者则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只是表面上的区别,何况一个人只要多背点名句也可以做到。读书,是要和自己的性情和人生结合起来,并不是让你有卖弄学识的资本。同理而言,学诗,是为了涵养性情和升华生命,并不是为了显示文采。当你通过诗自然地抒发胸臆,即便抒发时感情如何激烈都没问题,因为诗总能让你最后达到“和”的状态,即感情能够“发而中节”,这也就是“中庸”。
对于学诗,我有亲身的体悟,也如实地表法自己的看法。至于礼,我仍在学习中,只有模糊的认识,“君子于其不知阙如也”,对自己不懂的,我不会也不能信口开河。
回到“仕宦”的主题。
两周前我终于正式分配到任职的地方,c师兄马上就给我寄送一本书:《颜氏家训》。师兄是看完了才给我推荐的,他让我精读完,要多有会心,先把作者的生平大致了解一下,把他的出处、经历、生卒,都默会心中。他对此书的评价是“苍茫岁月,这本书会给你很多营养。”他还叮嘱我说:“读书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在多,不在别人怎么称赞你,一定是自己心里有得,那些书真正在温润你的生命,才算是真正读进去了。从根本上说,就是你要守得住所知道的道理。若是守不住,即使读上一箩筐的书,也没用。”
当我看到卷一作者所记录的一件事,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师兄给我推荐这本书。原文是这样的: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 “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作者身居乱世,不得已而出仕,为得就是一口正气,不愿让“阉然媚于世者”之人为卿相。在我还是个大学生时,我和许多人一样愤世嫉俗,甚至有效仿陶渊明之念,但是迫于家庭压力,毕业后我进入体制内,如今已经有一年多了。在这段时间内,我内心绝大多数时候是痛苦的,因为我认为在违背自己的意愿,常常面对、接触甚至参与一些我过去所厌恶的事情,于是我时常写诗宣泄,师兄也看在眼里了。
当我看到颜之推“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这一句话,我才明白师兄的深意,我才明白自己投身这份工作的意义。这就好像大学时同年级的一男生所说:“我的目标是考公务员,多我一个人,就少有一个贪官。”虽然他现在当老师了,但这句话我记忆尤深。
毕业前,师兄送了我一句话:“永远不要成为自己当初所鄙视的那种人。”
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
2016年11月5日于龙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