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7 00:27:39)
分类: 老成都记忆
老成都的“莫斯科”和苏联专家
文图/傅治军
成都东郊一片,过去在百姓眼中是个神秘的地方。年岁大些的老成都人对成都东郊都有自己的印象,在我的童年回忆里,总少不了成都“莫斯科”和苏联专家。
成都的“莫斯科”
当年我常跟着大些的娃娃到成都东郊的小河沟里逮贝壳儿钓螃蟹撮鱼虾,成都量具刃具厂是必经之道。每过此地,我总会看见一栋“怪”楼房,红墙尖顶,和周围的房屋样式截然不同,“个头”也要高出一大截。那时年幼并不明白这房子的来历,后来问过大人,方才知道这是刃具厂的厂房,还是苏联专家设计的,但有何用途却并不清楚。在那时这座建筑是老成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凡老成都都知道:东郊刃具厂有座漂亮的俄式尖顶红墙的洋楼,街娃们把它称为成都的“莫斯科”。这漂亮的洋楼是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俄式建筑的“克隆版”。要知道这可是老成都解放后第一家“内迁“国防单位,全厂职工一两千人,绝大多数工人来自东北哈尔滨市。50年代中期,全国有四大刃具厂,著名的哈尔滨刃具厂援建成都刃具厂,送来苏联专家的厂房设计图纸,在成都就依样画葫芦“克隆”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刃具厂。前后建设了两年,厂车间居然在一座三层大洋楼里,这洋楼红黄杂陈,屋顶有波浪式的边子,尖尖的顶子、方正的柱子、厚厚的墙壁,和周围的平房比起来,简直要气派得多。在那时,我敢说它是成都最豪华的高楼大厦(1960年修建的锦江宾馆也要比它小上好几岁)。 这大楼有五层,六角形的通风窗,顶上还有个阁楼式的小房子,很是别致漂亮,是真正的俄式建筑,巴适得很!这房子左边是车间,右边是办公区,中间最高。那时这楼房是成都的最高建筑,当时消防大队都曾在顶上设过瞭望点望火台,后来改做了水塔。
中苏友好协会和苏联专家
在50年代中期时,成都东郊变成了大工地,忽然来了不少高鼻深目的苏联专家,对这些苏联专家成都人倍感新鲜大开眼界,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外国人,稀奇得很。当年,我还是个半大娃儿,成天东跑西串常在东郊玩耍,遇到过不少苏联专家。他们往往是一大家子或一群一群,穿着最时尚的衣装,脖子上挂着照相机,在街上走着走着就停下来拍照,对啥子都感兴趣。每到星期六星期天他们都爱进城到华兴街去逛耍。这华兴街上有座哥特式老建筑,就是现在的成都消防大队对门、川宾背后、东风商场旁边,这座西洋老建筑就是当时的“中苏友好协会”,他们时常要到这里来转转。我记得那时苏联的任何展览都在这里举办,我初识的高科技,什么原子氢弹、什么卫星火箭、宇宙飞船模型、图片都在这里看见。我观察过这些苏联专家从不逛中国的商店,后来知道在中国各地都有为苏联人服务的“专家商店或叫友谊商店”,那里的货品更加丰富价格更加便宜。他们也从不在外就餐,哪怕是走在最繁华的商业场华兴街,满眼摆在他们面前的成都小吃:锅盔、抄手、卤肉、蛋烘糕、煎蛋面。他们只是饶有兴趣地近处围观,取下像机不断拍照,但从不品尝,我想要经受住了成都小吃的诱惑还真不容易,难怪他们了。后来知道他们有纪律:为了安全、健康不能在外就餐。我还记得华兴街上的“悦来戏院”,每星期他们在这里享受丰富的精神大餐,那时的锦江剧场经常举办“苏联专家川戏专场”,川戏的吐火、变脸、滚灯,周企何的唱白、刘金龙的三花脸、竞华、杨淑英的高腔平弹(陈书舫那时正在苏联),一场场折子戏唱得天翻地覆。到了夏天他们更喜欢到猛追湾畅游一番。当时猛追湾的泳池大大小小有好几个,价格从一毛到三分不等,苏联专家一到,特为他们开专场,安排到最高级的甲池游泳。其它泳池的人就好奇地盯着看,看苏联人肥硕的身躯、女性白皙而肥大的乳房,他们也不以为意。不知道从六十年代初的啥时候起,我就再也没看见过苏联人。
向往神秘的“东郊”
六十年代中期,苏联人全部走了后,成都东郊一带,修建了许许多多工厂。刃具厂的后面,有不少生产特殊物什的工厂,一个厂有三个名字,甚至以某某信箱来代替。而这些神秘工厂的厂房,都被高耸的“莫斯科”所遮蔽,隐没在它的后面,街娃们会时常猜测议论,修建“莫斯科”是“障眼法”,是为了东郊的那些国防厂矿不必暴露。在当时连接城区与东郊的两座大桥也以番号命名:一号桥、二号桥。老成都人都记得,从城里到东郊的护城河桥边,竖立着醒目的木头牌子,用中英文写着“外国人禁止入内”的字样,这些牌子直到80年代都还在。东郊工厂工人的工资里,有一项名为“保密费”,每月足足要多8元的奖励。那时的街娃们向往东郊,因为东郊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事隔50年,一切猜测似乎都已平息,东郊已经淡漠,但每当成都人看见红墙尖顶的“莫斯科”,50年代的记忆难免会重上心头,别有一番滋味。
(这是我最近拍摄的成都量具刃具厂的一组照片)
心中的“莫斯科”今是那样破烂,就像东郊其他工厂一样腾地搬迁------
成都量具刃具厂的大门
老成都街娃心中神往的“莫斯科”
到处都在搞拆迁
过去这里是车间,而今人去楼空好破烂
六角形的通风窗,顶上阁楼式的小房子,很是别致漂亮
刃具厂退休后的哈尔滨人,看他们多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