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中旬时,和一位姑娘聊了一下午,她还带来她的17年阅读书单。打开表格,满满130多本的书目,也仔细做了分类,如心理、经济和金融等。可是,当我问她为什么选择这些书时,她说都是别人推荐的。没多久,我又在微信上遇到一位姑娘,她希望我给她推荐心理学阅读书单,态度十分诚恳,但是我拒绝了。
无需置疑,这的确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一晃眼间,竟已经有人在APP上帮我们读书了,把一本书的内容通过他的提炼转化为语音,让我们觉得仿佛获取知识变成了一件特别快捷的事。可是,信息疾速膨胀的时代,许多人与信息的关系却是日渐焦虑,普遍有人反应知识无法吸收,也很难表述,吞咽了不少,却不能内化。
那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首先,我觉得是思维上的惰性在作祟。这个时代带给我们一种普遍的幻觉:成功要趁早,连带学习知识都要够快够效率。如果能够获取别人的书单,可以省去很多筛选的时间,或者感觉这人推荐的准没错。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惰性是要不得的。这种思维,一旦形成,会使得自学的好奇心和探索心持续下降。我非常喜欢西方一位科幻作家说的话:“Self-education is, I firmly believe, the only kind of education there is.”翻译成中文是:自我教育是这世上唯一的教育。毫不夸张的说,这是贯穿于我们一生的事。从开始的那一天起,引领我们最好的动力就是我们的好奇与探索之心。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正是类似这样的问题,导致无数人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有了一个个推动人类进步的发现。从0开始的摸索,本就是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你不带着一个个提问去寻找相应的信息和答案,而是直接摊手向他人要来一份书单。在我看来,看似节约时间的行为,背后思维方式的损失却是巨大的。
带着这份主动求知的心态,其实就能回答“为什么总是记不住或吸收不了”这个问题了。因为我们纯粹在占有知识,而不是和它们发生化学反应。许多被动获取的信息,根本就不具备脉络性,它们往往是多而琐碎的,来得快也去得快。在这种情况下,扑面而来的信息反而容易导致个体大脑噪点过多,大部分都流于短时记忆。而自身主动去摸索的信息,我们往往对待它们的态度更专注也更兴趣盎然,而且,这类信息更能和我们的过往累积形成互动,这些都无形中推动了信息的内化。像文章开头提到带着书单的那位姑娘,其实书单里好多书都是很早前别人推荐过的,但一直没读。为什么?因为根本没有兴趣啊,她的职业属供应链类,无论是心理学、经济学或金融学,都只是别人感兴趣的类目,并不是她的。这些书与她而言,不过就像一个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没有缘分的牵引,又何来化学反应之说呢?
最后一点是一次线下小组聚会中向采铜老师提问获得的回答,对我启发很大。当时我提到,在不断阅读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感觉三观相近兴趣相似的人,那么这时候我会开始参考她们推荐的个别书籍,这样的行为是否合适?老师回答说:“可以,但要警惕。因为优秀的阅读者,一定拥有属于自身的独一无二的素材。”正是“独一无二的素材”这几个字启发了我。其实,热爱阅读的人不难发现,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一定会遇到那么几本书,似乎无人问津,甚至连购买都特别困难。但因为穿针引线式的经历引导,我们遇到了它们并且读完感觉颇有受益。这些看似冷门的信息,却在默默帮助我们搭建具有个体特征的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同样一个话题,总有人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而并非仅仅停留在大众认知的层面。
培养主动探索的心态,再和吸收的知识产生化学反应继而最终形成我们的个体竞争力这三者是渐进深入又互为促进的过程。无论哪一个环节,都无法由一份简单的书单代劳。查理·芒格曾说:“在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的人眼里,世界就是一个钉子。”
而我相信,这种链条之下的自学,只要持之以恒,是能够让一个即使已经手握锤子的人,丢掉手中的偏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