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冯裤子”三个字从《芳华》暑期撤档,到现在的重新上映,可谓火的一塌糊涂。明眼人都知道是带有戏虐的意思。多少人知道它的来历?
几十年前,冯小刚作为一个草根阶层的有志青年,混迹于由大院子弟们所掌握话语权的文化圈。自然,那些大院子弟也绝非泛泛之辈,比如王朔、刘震云、叶京,比如叶大鹰、郑晓龙、马未都等一连串的大腕,他们中的有些当时就已经成名。而籍籍无名,且年龄相仿的冯小刚以极其谦虚,还略带卑微的身份与他们接触着。他可以开口就是“王老师”,“郑老师”的叫喊着,别人可能会便扭但他习惯。或许“冯裤子”的戏称,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有了的。只是他并非别人口中的“溜须拍马”的人,因为他还实干,加上好学、上进才走到今天的,或许他就是那种可以在夹缝中还顽强生存的人的成功典范。这种人不就是成功学里面的“内外兼修”之辈吗?“冯裤子”三个字叫的并不冤,确实与他的这些经历和性格很贴切。
当然,你可以说他是靠着“逢迎拍马”或者是“不择手段”走到现在的。但一定不能否认和埋没了他的勤奋和才华。人家硬是凭籍自身勤奋、好学的谦虚劲,最终获得他们的认可,进而得到提携和帮助。不管怎样,一路走来,他成功了。从之前的场务、舞美到91年与郑晓龙合编的《遭遇激情》,到接下来的与王朔、马未都合编的《编辑部的故事》。直到97年让他大火的贺岁片《甲方乙方》来看,他是有实力的,只是他是一个善于借朋友东风的人。作为一个草根,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哪个不是靠朋友?是他的成功太耀眼了而已。
但他只要一开始冒头,心中存有的那种情怀就表露了出来。比如那部《月亮背后》,该剧与《甲方乙方》是同年的作品。但该剧由于将当下的社会现象刻画的太露骨,从播放开始就受到冷处理。这第一部反映社会阴暗面的电视剧算是出师不利。这部1997年的作品与现在2017年的《芳华》相隔整整20年。你可以说这冯裤子20年前就有这种情怀,也可以说他这20年来他一直就没有变过。因为他一直坚守着心中的那份执着。
对于今天的成就,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一开始就与这些执文化界牛耳的人混在一起。近水楼台能不先得月?一句话,王朔和刘震云有好作品,最先照顾的也是自家哥们,这冯裤子自然就在其中。确实会让多少人羡慕嫉妒恨,大有凭什么让他搭上这些快速干线之感?
后来,有分有合,他们几个的恩恩怨怨到现在,肯定是感恩多过怨。特别是实力大腕王朔和刘震云,没有他们的上等作品打前阵,没有王朔的人脉牵线搭桥,就没有现在的冯小刚。所以,之间有事闹掰了的时候。哪怕王朔直接说《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那个胆小怕事、长相丑陋、性格猥琐的冯裤子一角,就是以冯小刚为原型拍摄的。只是冯小刚也照样默不作声,因为他确实是欠王朔太多。(这部电视剧改编自王朔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
当一群高贵的天鹅里面混进了一只丑小鸭,而这只丑小鸭也慢慢变成了天鹅的时候,就更加的谦虚和努力了。之后,这只丑小鸭开始有了自己对于电影人自身的思考。在知天命和耳顺这些年的他,努力的在探寻者什么?是名利?是财富?早已功成名就的他都不缺。缺的正是对这个时代的深刻反思。若说从2000年的《一声叹息》开始到《大腕》、《手机》等作品是反应时代现象的时候,那他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再到《我不是潘金莲》和现在的《芳华》等是他创作理念的回归。回归到他所理解的一个电影人该有的社会责任感,于近两年也只有他才敢于深度解剖这个国家存在的某些毒瘤和顽疾。
是的,他的出身是改变不了的。或者他内在的性格也没有变。我们从他所执导的那些电影来看,他就是一个潜伏在文化圈中的草根,而且还是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精神贵族草根。当有一天自己摘得话语权的时候,就要将自己心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给表现出来。他的《芳华》获得了很多人的好评,我们已然知道不能从字面上的文艺气息去辨别它。不能把它作为一个文艺片来看,说它是一部深刻反映那个时代的“伤痕电影”更恰当。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唤醒了我们曾经埋藏于记忆深处,略带故意存封的某些片段。它或许隐约可见,或许即将模糊。但不能否认它存在过,且至今仍没有多少改变,同时也发生于当下的那些过往。既如此,怎不让人思考?这或许也是判定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
若没有冯小刚今天的《芳华》还不知道何时才可以不回避那场战争?我们还不知道有“江山是我们打下来的,溅你一身又怎么样?”的那种人的存在。这个以自己卑微的草根身份,与大院子弟称兄道弟的冯裤子没有经历过吗?肯定有,是她曾经的卑微身份让他更懂得感恩而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芳华》所要表达的已经与票房没有关系了。与《一九四二》、《唐山大地》一样,它所传递的正是各个阶层人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的安排。
而之前的超高票房的《战狼》,它给予国民的好比一针让人意淫不断的鸡血,兴奋过后可能留不下任何让人思考的深刻片段。离开影院的那一刻开始,哪里来那里去,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但《芳华》将注定会在中国的电影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不仅仅是它开先河的涉及那场战争,扣问着拍摄这类题材的尺度。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唤醒人们对以往的反思,和时代背景下草根人们命运的各种归宿。
作为一个电影人的价值在哪里?除了给人带去欢笑和悲伤之外,若能带给人更多理性的思考才是是成功的。这个已经属于“既得利益”中的一员的他,为何还要屡次的触碰红线来给自己找罪受。本是一个拍贺岁片扬名的导演为何要如此这般呢?就是出生于他们那个年代的大部分的人都存有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以及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职业使命感。或许他是自私的,他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将电影人的社会和历史责任镶刻于中国的电影史上。或许他是最有担当的电影人,他的草根出身让他感觉自己更有资格去承担这个的责任。
PS:
记得98年那会上映的《不见不散》火了很久,当时在花园酒店对面的世贸中心上班,楼下的餐厅就叫“不见不散”每到周五晚上,不时有同事开口就说“不见不散”。
当然,爱好你电影的人们也期待着与你这“冯裤子”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