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渐明
一
在中国现在的时代背景下,只要四肢健全,愿意打拼生活,就不至于到挨饿的地步。
举个例子,有钱人能穿着名牌畅游天下,穷人只能在家门口三寸天堂吃喝拉撒。
不信你观察自己身边的人,那些整日嘻哈大头、生活邋遢随意的人大多是没有什么物质烦恼的,大多是在物质上没有受过什么限制的。
但反过来,那些在人群中耀眼发光,自信活跃的人大多来自良好的家庭环境,从小受过良好的家教。而那些在人群自卑孤僻的个体往往从小就不被善待。
对于有些人来说,贫穷就只是没有钱罢了;而对于另一些人,贫穷便是低社会阶层所难以越过的障碍,区别在于前者有学识,后者愚昧。
二
在索马里等非洲落后的小国家,他们的男子无所作为,一个男人可以同时娶四个妻子,并且他们认为生越多孩子越好,这样可以为自己留下更多后代。
很多男人婚后生下四五个孩子后便另结新欢,把孩子丢给女人养育,然后继续生育。女性由于能力弱,并且天性善良不会丢下自己的孩子,迫于无奈便会最终生活在难民营、贫民窟这样的地方,这些地方大多物质条件极差,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女孩在四岁到十岁之间便会被进行割礼,因为传统教条告诉她们唯有这样才能证明她们在婚前身体的贞洁,很多女性深受其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女性早已认命,甘于现下的生活,她们对未来不报任何期待。
印象深刻的是在看一部关于非洲女性生活实录的纪录片,其中一个四个孩子的母亲,她常年打很多份零工,照顾整个家庭的生活。偶尔她的丈夫也会帮帮忙,但根本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效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女人照顾一家六口人的生活”。简直是不可思议。
后来在采访中她这样讲到“有时候我也觉得生活对我不够公平,但也只是有时候而已,总的来说还没有那么糟。我从来没有梦想过多么美好的生活,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筹够三个女儿的学费,让她们能再去上学”。
我不禁好奇,她的丈夫在这个家庭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而女性在这个国家的文化里又扮演着什么角色?生育的机器?还是什么?
在贫穷中,人的尊严的的确确是会丧失殆尽。
三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用户写到自己对贫穷的认识:
我不觉得苦难有什么好歌颂的,也不觉得苦难的人生有什么值得光荣的,当然我更不同意苦难的人生更容易成功的说法,恰恰相反,容易成功的一定是那些顺风顺水,从小家境比较优越,能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很简单的道理,你你们去看看农村的那些孩子,有些已经四五岁了,还穿着开裆裤在玩泥巴,浑身脏兮兮的,再去看看城市里的同龄孩子,他们在做什么呢?他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学习。这两类人从小差距就已经被拉开了,而且他们越长大,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当然,无可否认,这个世界上也有一些经历了苦难的人生后取得了大成就的人,但这终究只是非常少的个例。人们只看到了那几个从最底层一步步爬上社会顶尖阶层的极少数精英,却忽略了那些苦难吃尽,却依旧在社会最底层,毫无翻身机会的大多数。按照比例来看,从小吃穿不愁的孩子成功的可能性一定比那些吃过很多苦难的人更大。
确实如此。
贫穷本身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可以富贵的活着,谁愿意贫穷的活着。贫穷本身也没有任何意义,和苦难一样,他并不值得歌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没有办法避开。
四
这两年,我身边的很多曾经的同学似乎约好了似的,在二十出头的年纪,甚至更年轻的时候开始谈婚论嫁生子,而茶余饭后的话题也渐渐变成“有没有女朋友啊,什么时候谈朋友啊..”
而比我更小的儿时玩伴已经有一儿一女。对我来说,这简直太可怕了。
连自己都没有活清楚,又拿什么去为人父母?
贫穷而不自知,会害死人。
二十几岁本该是奋斗打拼的年纪。
一旦在生活的琐事里渐渐迷失了自我,学会了世故,同时忘了初衷,放弃沉淀自己,放弃向上拔节,在时间的打磨下丢了睿智,然后继续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自己的下一代。人生的悲剧多半已经酿成。
中国有句俗语: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
但还有句俗语:穷人的孩子多半还是穷人。
我并非要强调人和人先天的差距,而是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如果他们从小受到原生家庭消极保守观念的影响,当他们长大后也难免成为自己父母的翻版。
真正可怕的从来不是物质的贫穷,而是思想的贫穷。
正如作家方莹所说:“贫穷对一个人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而不自知,穷而不思变,穷而安于现状,甚至认命;这样的人,往往被贫穷一生捆绑和纠缠,最后只剩下抱怨、不满和麻木。”
贫穷本身是一无是处的,如果硬要扯上什么价值,那就是在贫穷中,人的尊严也会丧失殆尽,而在尊严的挫伤之中,人能渐渐活明白,不拼搏的人没有未来。
–本文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