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嚼慢咽的一本: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
原创读书分享第二十四天(2019.2.17)
啃读第二章“教育的节奏”二十三至三十三页。
怀特海认为,所谓的教育节奏,是指一个为每一个有教育经验的人所熟悉、并在实际中要用的原则。它遵循的原则是,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科的划分就是按照这些原则来进行的。有些难得科目应该先学习。比如,幼儿对口语的掌握。虽然这个习得的过程如此艰难——需要把声音和意思对应起来,并进行分析。再比如,幼儿对书面语的掌握——把声音和形状联系起来。但是她依然是手到渠成的学会了。
有关学科顺序先后的原则,可以选择必要原则。
对于智力发展的阶段,他认为,缺乏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的认识是我们的教育呆板无效的主要原因。基于黑格尔的三个阶段的三个过程,怀特海把智力发展过程命名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浪漫阶段是开始有所领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知识不受系统程序的支配。这时,孩子们处于对事实的直接认知中,只是偶尔对认识的事实进行系统化分析。精确阶段也代表了一种知识的积累。但和浪漫阶段不一样的是,在此阶段,我们按照条理化、系统化的方式,获得其他一些事实,从而对浪漫阶段的一般事实做出揭示和分析。综合运用阶段是精确训练的目的。这个阶段是在增加了分类概念和有关的技能之后重又回归浪漫。教育应该是这些周期的持续不断的重复。但是,虽然,幼儿智力发展的第一个循环周期很容易获得成功,但另一个发展循环周期就比较艰难。为何?我们任务的设定是以一种非自然的状态出现的,没有节奏,没有中间阶段的成功带来的鼓励,没有专注集中。
我的思考:教育的节奏就如同万物生长所遵循的规律一样,怀特海说:“我们必须在合适的季节收获合适的作物。”这是作为对受教育者的整体而言。孩童有孩儿的认知规律,有自己的生长节奏。而作为个体而言,每一个孩童的认知又是千差万别的,成长的节奏也各有差异。我们要做的是观察并且认识和理解。找到这一认知的规律,因材施教,不要拔苗助长,不要求整齐划一,尊重生命的特异性。对于课堂也是一样,一节好课都是节奏感很鲜明的。在学生处在什么样的认知水平下做什么样的引导和点拨,层层推进,切不可为了课堂内容的推进而破坏课堂的节奏。一旦课堂的生态被打破,一节课,无论师者准备多少内容,讲解了多少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都是呆滞的知识。也就是说,把握好课堂节奏是在课堂上发展孩童的智力的很重要的方法。孩童只有在课堂上体验充分的浪漫感知,精确的系统化的分析,揭示出浪漫期所掌握的事实,他们才会有酣畅淋漓的思维劳动的快感,才会自然而然达到综合运用阶段,重新回到浪漫。所以,看上去一节课,给学生讲授的知识并不是很多,但学生在这一节课的过程中不仅仅习得了知识,还习得了如何获取知识。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越会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更多的知识。知识进入了流通和运用的领域,就不再是呆滞的知识,而是灵活的,与生命相契合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