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赫胥黎。
我们会因为享乐而失去自由,进而毁了我们自己。这是赫胥黎的观点,也是《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想要警告人类的观点。
《娱乐至死》从印刷时代的美国讲到电子时代的美国。在这两种媒介下的美国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美国人类。
印刷时代的美国人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媒介的美国人有着极强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他们生活在铅字的时代,这里随处可见的铅字阅读现象令人叹为观止。
满大街的小册子供你阅读,无论什么地位、身份、职业,人们为读而读,对各种事物都有着相对客观而全面的认识。
印刷时代还发展了演讲。在时长3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的演讲中,读者也能专注演讲者的内容,不会有过多的遗漏;演讲者仍然有着清晰的逻辑,不会有混乱。
就是这样的媒介塑造了美国18世纪和19世纪这样一种以铅字为中心的文化,这是一个阐述式的时代。
铅字在公众话语的舞台产生了持久而强大的影响,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当时人们没有娱乐消遣的方式,而阅读就成了一种娱乐性质的消遣,进而就造就了铅字的垄断地位。然而铅字的形式又决定了内容的表达方式,自然就使人们的话语表达变得富有书卷气息。
作者以林肯时代的演讲和听众的行为来表达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在这样的统治下,公众话语往往是事实和观点的有序组合,大众也通常有能力进行这样的话语活动,并且乐此不疲。因为这是他们消遣或者娱乐的唯一方式,能让自己的一个想法,事实,观点以话语清晰易懂,严肃理性的口头表述出来成为某种内容。
在18和19世纪,美国人用白纸黑字在宗教、法律和商业社会等来表明态度、表达思想、制定法律、销售商品、创造文字和宣扬宗教,也正是这样的方法,美国才能跻身于世界优秀名族之林。
然而,当电子媒介出现时,使得美国有了另外的娱乐方式,而这次赋予公众话语的媒介,却是内容表现无力、形式散乱,这就形成了一个躲躲猫的世界,世界变得不再那么有逻辑性,公众话语权逐渐变得薄弱,但公众却毫无察觉。
人们被一个个毫无相关的事情介入,然后这些事件却又很快消逝。人们的思维已经不能再称作是一种思维了,而是一种不要求我们去思考而只用我们去浅尝便能辄止的惯性行为了。
电子媒介的介入让印刷术变得单调而无趣起来。只有文字,那怎么能行,自然要配上能刺激人类神经的照片才能更多的抓住人们的眼球,进而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
当一种新的娱乐媒介或者消遣方式出现时,人们看似在享受,实则却在慢慢被其控制。
写书的作者试图使思想永恒并以此为人类对话做出贡献的一种努力。但电报却不一样,电报只适合传播转瞬即逝的信息,因为会有更多更新的信息很快取代他们,这些信息来得快取得也快,不断冲击人们的意识,不需要也不容你稍加思索。
电报引入短暂、零碎的公众对话形式,再加之同一时期出现的摄影术更是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形式。电报传递不会连成有意义的信息,而摄影是一种只描述特例的语言,在摄影中,构成图像的语言是具体的。
但与文字和句子不同的是,摄影无法提供给我们关于这个图片的观点和概念,能给我们仅仅是照片那一瞬间所表现出来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在人们的转化下也会成为一种观念,但这样的观念却有些片面,散乱的。
对于一段文字,你可以思考,你可以批判,但对于一张照片你能质疑它什么,它仅仅是那一个时间点的客观表现而已。除了照片的真实性以外,你似乎也找不到质疑的地方了。
作者有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入电子对话的每一种媒介(广播、电影),都步步紧随电报和摄影术,并且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所有这些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躲躲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这个时候的电子媒介毕竟只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人想要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
但,电视出现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电视有两大特点:其一,它强调画面和表演,人的思考过程是没有画面和表演过程的,有的只是一种事实与事实的连续,观点与观点的不同磨合。其二,它有很强的时间限制。而人的思考却没有时间限制,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思考而不受时间的限制,而也只有有时间才能有深度的思考与逻辑的论证。
所以,综合电视这两个特点,如果把思考从这个电视播放的过程中剥离出来,电视里面的信息就只是画面的表演罢了。
当然,或许人们可以在电视的过后的时间去思考,去论证,可在那样有限的时间里,一切都是割裂的。你不能再通过电视获得更进一步的信息来源,进而你也只能得出泛泛的逻辑了。
在电子媒介的时代下,人们看似处于信息的海洋,实则却处于信息的孤岛。
尼尔·波兹曼也在书中写到了电视是如何使宗教、教育、政治逐渐变得带有娱乐化。
总之,尼尔·波兹曼也只是在身处的那个时代对电子,电视媒介的介入以及其对人们的公众话语的改变有了比较深刻的反省,担忧人类沦为娱乐的奴隶。虽然并不是反对娱乐形式的信息表达,却也道出了媒介对于人类文化的影响与发展。
如今我们处在信息更为爆炸的时代,娱乐更为疯狂的时代,一不小心却真的就有可能步入这个娱乐至死的世界。所以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虽然从名字来看有一定的极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我们有着警示作用。
只有深刻而持久的认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让人类对媒介的娱乐性具有相当深刻的认知与警惕心才能避免媒介对于人类过于过分的影响和掌控。